CMMI的起源
随着人们对CMM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他学科也结合本系统的特点,陆续推出了自己的CMM模型。例如,人力资源能力成熟度模型、系统工程能力成熟度模型等等:
(1) SW-CMM (Software CMM) 软件CMM
(2) SE-CMM (System Engineering CMM) 系统工程CMM
(3) SA-CMM (Software Acquisition CMM) 软件采购CMM
(4) IPT-CMM (Integrated Product Team CMM) 集成产品群组CMM
(5) P-CMM (People CMM) 人力资源能力成熟度模型 为了以示区别,国内外许多资料把CMM叫做SW-CMM。按照SEI原来的计划,CMM的改进版本2.0应该在1997年11月完成,其次在取得版本2.0得实践反馈意见之后,在1999年完成准CMM2.0版本。
发展简介
自从1994 年SEI正式发布软件CMM以来,相继又开发出了系统工程、软件采购、人力资源管理以及集成产品和过程开发方面的多个能力成熟度模型。尽管这些模型在许多组织都得到了良好的应用,但对于一些大型软件企业而言,可能会出现必须同时采用多种模型来改进自己多方面过程能力的情况。这时他们就会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其中主要问题体现在:
n 不能集中其不同过程改进的能力以取得更大成绩;
n 要进行一些重复的培训、评估和改进活动,因而增加了许多成本;
n 遇到不同模型中有一些对相同事物说法不一致,或活动不协调,甚至相抵触。 于是,希望整合不同CMM 模型的需求产生了。1997 年,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AA)开发了FAA-iCMMSM(联邦航空管理局的集成CMM),该模型集成了适用于系统工程的SE-CMM、软件获取的SA-CMM 和软件的SW-CMM 3个模型中的所有原则、概念和实践。该模型被认为是第1个集成化的模型。CMM与CMMI最大的不同点和区别: CMMISM-SE/SW/IPPD/SS 1.1 版本有4个集成成分,即:系统工程(SE)和软件工程(SW)是基本的科目,对于有些组织还能够应用集成产品和过程开发方面(IPPD)的内容,假如涉及到供应商外包管理能够相应的应用SS(Supplier Sourcing)部分。
CMMI有两种标明方法,一种是大家很熟悉的,和软件CMM 一样的阶段式表现方法,另一种是连续式的表现方法。这两种表现方法的区别是:阶段式表现方法仍然把CMMI中的若干个过程区域分成了5 个成熟度级别,协助实施CMMI的组织建议一条比较容易实现的过程改进发展道路。而连续式表现方法则通过将CMMI中过程区域分为四大类:过程管理、项目管理、工程以及支持。对于每个大类中的过程区域,又进1步分为基本的和高级的。这样,在按照连续式标明方法实施CMMI的情况下,1个组织能够把项目管理或者其他某类的实践一直做到最好,而其他方面的过程区域能够完全不必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