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
组织在实践CMMI过程中,提升和改进研发管理能力的同时,也面临着辅助过程改进工具的挑战,缺少工具支撑,CMMI的规程、流程,尤其量化数据统计分析的推行成本非常高,往往使许多组织望而生畏;实践证明能够很好支撑CMMI落地的工具有:微软Project Server、IBM Rational系列工具、青铜器RDM研发管理系统、TechexCEl DevSuite。CMMI工具至少要满足如下特点:
1. 以项目运作为主线条,至少包含计划进度管理、工时管理、文档管理、变更管理、风险问题管理、量化管理。
2. 强大的流程自定义能力,能够支撑不同组织根据自己的要求自定义相应的流程。
3. 量化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能够自定义项目质量目标,根据项目质量数据自动汇总组织的能力基线;同时要有智能报表能力。
4. 知识管理能力,尤其要实现情境化知识管理,能够将项目历史实际数据直接作为知识进行分享、重用,知识管理要与操作人的行为关联。
5. 工程技术要全覆盖,至少要涵盖需求分析与需求管理、测试管理(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执行)、需求跟踪管理、文档管理、评审与验证管理。
人员素质
1、明白什么叫有价值的积累,先是对你个人,其次才是顺便帮公司做了积累。
2、深入一线,发现她们并忠实地记录它们。CMMI里的SP、GP,只是协助你,提醒你在哪个环节,什么东西可能是有价值了。你去收集一下,别视而不见了。由于还有1个企业和你个人的角度不同,立场不同的问题。例如,REQM里收集需求,对个人技术方面的积累尽管不多,但对企业是至关重要的,一次需求变更,没详细写清楚,忘记了到顾客那里去签字落实,可能就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做为1个合格的EPG,是必须有这份责任和义务把每个环节都做到最好,这是职业道德所在。同时也是对自我延伸的1个好机会,学会一些和人的沟通,倾听,把专业的东西以平易的方式表达。这些也都算是EPG额外的收获。
通常情况下,为了按时按量完成项目,一线的骨干,对写日报、周报、文档都很不屑。EPG也很迁就,事后再补,这也不失为1个提高效率的好办法。但过去1个月半年了,我们正常人的记忆都能想象,很难记住细节。无非就是敷衍。这也在情理之中。你总不能让1个明天就要交东西的小组,今日晚上在通宵努力解决BUG的同时,还写什么报告,这也不尽人情。但作为EPG不能只把眼光集中在这妇人之心上。要想的更远。为何会把项目推到这么晚,BUG还没解决完?难道要永远这样下去吗?项目中是有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甚至是开发人员常说的"手气问题","人品问题"。但这些是必须控制的,也是通过经验能够控制的,所谓艺高人胆大。艺的高低,就是经验的积累决定的。
那怎么解决这种两难的问题呢?逼着技术骨干写心得,人家没时间也的确压力很大。不写,公司又得不到有效积累,积累的都是垃圾流水。有个公司的办法和经验到能够借鉴一下:
公司内部搞了个BBS,把不同类型的工作分成不同的组,有纯技术的,JAVA组,C++组等,也有PPT组,甚至动画组,界面组。大家把自己平时的工作积累FTP上去,甚至制作方法,遇到问题和解决方法的文档都丢上去,开始怎么想,用了多少套方案,最后选择了什么。自我感觉怎样。把这些心路历程都写成文档。丢到阳光下,大家评论。用点击率和"顶"的人数而言明谁写的是心得,谁在写垃圾。大家都是1个公司的,很容易实名。直接纳入考核机制中。做为一线人员,大家也有动力来写,自己的聪明才智有了展现的平台,虚荣心和荷包都得到了相应的满足。何乐而不为呢?
EPG适时的评估大家的成果,并把他们分到项目里。协助项目总结,甚至在平时遇到问题时,直接协助技术人员做必要记录。项目进度松时,再督促项目人员完善内容。以达到对个人和公司积累的最大化。
EPG应该明白学习和积累是个终身的过程,对公司如此,对个人也是如此。CMMI是个辅助,辅助我们对公司做积累,也协助我们个人做必要的积累。公司必须逐步走向更高的管理水平,发展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