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行政保护方式是对商标权私权属性的公共利益限制(什么是商标权)

  
很多企业对行政保护方式是对商标权私权属性的公共利益限制(什么是商标权)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行政保护方式是对商标权私权属性的公共利益限制(什么是商标权),希望大家能对行政保护方式是对商标权私权属性的公共利益限制(什么是商标权)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行政保护方式是对商标权私权属性的公共利益限制(什么是商标权)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行政保护方式是对商标权私权属性的公共利益限制(什么是商标权)

一般认为,包含商标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从本质上而言都是民事私权。在商业活动中,所有的法人和公民都被容许依法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注册商标,同时,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相关条件,则都能够获得由《商标法》加以保护的申请注册商标专用权。日本知识产权学者田村善之教授因此指出,商标的申请注册保护是对商标识别功能的一种支援,因此商标不是创设型权利,而是一种支援型权利。通常情况下,私权的行使由权利人自主决定,法律是不应当过度干预的,特别要防止国家公权对私权领域的介入。商标领域的侵权纠纷,属于私权的范畴,应当首先由侵权人和被侵权人互相协商和解,仅有在协商方法无法实现的情况下,才必须通过法院或仲裁机构等中立裁判机构进行解决。因此,在商标权行政保护制度的反对者看来,行使商标行政管理权力的工商部门,其主要作用在于商标确权,而不应当介入私权领域,无权直接处理侵犯商标权案件。但不同的观点认为,公权并非绝对不能介入私权。首先,公权力是社会成员通过特定的方式向公共机构授予的权力,其权力其实来源于私权,根本目的是要保障私权的实现。当然,随着公权的膨胀,有可能会产生变质和异化,从而反过来侵犯私权,因此必须运用法律手段将其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公权行使不得超出法律的界限。可是同样,私权也存在着被滥用的可能性,可能会侵害到社会与别人的正当利益。既然防止私权被滥用就是设置公权的目的之一,那么公权对这种现象自然也不应当袖手旁观,在必要的情况下应当进行规范和矫治。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关于财产权的劳动理论能够用于对商标权权利属性的解释。在洛克关于“劳动—财产”的论述中,他基于自然权利的理论,阐述了劳动是获得私人财产权的重要途径以及劳动使人们获得私人财产权的合理性。他认为,劳动属于劳动者所有,而财产是一种物化的劳动。“劳动使它们同公共的东西有所区别,劳动在万物之母的自然所已完成的作业上面加上一些东西,这样,它们就成为他的私有权利了。”那么,从这个逻辑出发,包含商标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作为智力劳动的产物,同样也应当获得财产权的地位。可是,洛克所论述的仅仅是一般意义的财产权,在17世纪知识产权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他只能以有形财产作为其财产权劳动理论的研究对象。美国学者罗伯特?考特、托马斯?尤伦的知识产品理论进1步阐释了知识的公共产品问题:首先,知识产权的个人消费并不影响其别人的消费,无数个人能够共享某一公开的信息资源;其次,知识产品的生产是有代价的,但传递费用却相对较小,生产者难以通过出售知识产权来收回成本;最后,支持产品的生产者很难控制知识创新的成果,假如他将知识产品公之于众,则很难控制知识这种无形资源。正是由于知识产品这些不同于一般私人产品的特征,鉴于消费者对知识产品的必须,政府有必要在市场上进行干预,采取特殊的公共政策,以增加所生产的信息数量,从这个意义出发,公权对于知识产权的干预应当与传统的民事私权有所区别。行政权是公权的一种,其行使的目的,就是通过对公共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设定规范,进行管理,以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实现社会公共利益。在知识产权领域,一方面,假如保护措施不力,会影响到知识产品的生产数量;另一方面,假如权利人滥用权利,同样会阻碍别人对知识产品的正当利用,这两种结果都会对社会公共利益造成损害。因此,行政权本身肩负的目的和知识产权所具有的公共利益属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契合,这就为在包含商标权在内的知识产权领域实施行政保护制度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基础。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