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代理率:通过代理机构提交的专利申请数量除以所有专利申请数量的百分比。
专利代理率只是偶尔被关注,出现于每一年的《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中,以及《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工程试点考核表》中。
根据2011-201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年报》的国内专利申请数据统计,8年期间的专利代理率处于61.6%-69.6%之间,其中2013-2018年处于持续上升趋势,从61.8%上升至69.6%。
全国的专利代理率未超过70%,再按职务发明和非职务发明分别统计,则职务发明的专利代理率处于70.3%-76.3%,非职务发明的专利代理率处于40.6%-46.8%,很显然职务发明的专利代理率大幅高于非职务发明。
职务发明的来源包含科研机构、高校和公司,公司是最主要的职务发明来源主体。
那么,国内专利实力强的公司的专利代理率是不是应该为100%或者接近100%?
重点分析了一家国内专利实力强的H公司的专利代理率,其已经公开的专利申请中,2011-2020年的专利代理率分别为74.5%、78.5%、81.2%、77.1%、73.5%、74.5%、70.9%、75.8%、80.4%、82.7%,专利代理率不低于70%但不高于83%。
H公司2011-2020年的发明专利的专利代理率分别为77.9%、81.5%、82.7%、78.6%、74.9%、76.6%、72%、78%、88.7%、94%,确实均高于相应年度的总专利代理率,但大多数只是均略高于,2019年和2020年的可能由于数据失真出现异常。
H公司2011-2020年的外观设计专利公开量1637件,其作为第一专利权人的专利中仅5件委托代理机构,且作为非第一专利权人的专利仅7件。
再对国内3个行业的6家专利实力强的公司进行简要分析。
以2018年作为专利申请年度进行:
家电行业的M公司和G公司的专利代理率,两家均为100%;
互联网行业的T公司和A公司专利代理率,T公司为99.9%,A公司为100%;
手机行业的O公司和M公司的专利代理率,O公司为99.5%,M公司为100%。
6家公司的专利代理率均是无限接近或等于100%,H公司一家却是70.9%,那么,H公司是引领趋势还是落后时代?
对于公司的专利代理率,100%不等于最佳占比,也不等于完美。
公司内部撰写后再以代理机构账号递交专利申请是正向思路,但代理机构撰写后再以公司账号递交专利申请是逆向思路,逆向思路可能并不成立。
公司内部撰写再自行递交专利申请似乎会成为趋势。这个趋势不会颠覆专利产业的商业模式,这个趋势会维持在一定占比内,可能是10%-20%之间,这是公司预算和员工技能的综合考虑。
国内专利实力强的公司专利申请量均在前几年内达到万件级后,专利申请量均已经在下降,当专利没法通过流转来产生收益时,接下来几年的成本支出将逐渐增加,公司能做的仅有节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