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很多企业对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希望大家能对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

1.《宪法》宪法(1982年12月4日通过)第二十一条规定:“国家发展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代医药和我国传统医药”。除此之外,《宪法》中,直接与知识产权法相关的条款主要有第十三条: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第十四条:国家通过提高劳动者的主动性和技术水平,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责任制,改进劳动组织,以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发展社会生产力;第二十条:国际发展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事业,普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第四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国家对于从事教育、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其他文化事业的公民的有益于人民的创造性工作给以鼓励和协助。这些条款确立了药品知识产权保护的宪法地位,为药品知识产权法律保护体系确立了基本原则。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于1993年7月2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于1993年10月1日起施行。第三条:国家保障科学研究的自由,鼓励科学探索和技术创新,使科学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国家和全社会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技术工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保护知识产权;第四条:国家根据科学技术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须,改革和完善科学技术体制,建立科学技术与经济有效结合的机制;第五条:国家鼓励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推广应用科学科技成果,改造传统产业,以及应用科学技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活动。此法确立了国家促进科学技术进步的基本思路。适用于制药行业促进科技进步。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于1982年8月23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于1983年1月1日起施行,此后又于1993年和2001年进行了修订。4.《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于1985年4月1日实施,开始对药品领域的发明创造给予方法专利保护,并在修订后于1993年1月1日开放了药品的产品专利保护。5.《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于1990年9月7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2001年修正。对与药品相关的科学作品的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其相关的权益进行保护。6.《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于1993年9月2日由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1993年12月1日起施行。本法中关于反不正当竞争的条款适用于药品知识产权保护中的不正当竞争,其保护商业秘密的条款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有益。

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知识产权(IntellectualProperty)是人们基于自己的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和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标记、信誉而依法享有的权利。将一切来自知识活动领域的权利概括为“知识产权”,最早见之于17世纪中叶的法国学者卡普佐夫,后为著名比利时法学家皮卡第所发展。皮卡第认为,知识产权是一种特殊的权利范畴,它根本不同于对物的所有权。“所有权原则是永恒的,随着物的产生与毁灭而发生与终止;但知识产权却有时间限制。一定对象的产权在每一瞬息时间内只能属于1个人(或一定范围的人——共有财产),使用知识产品的权利则不限人数,由于它能够无限地再生。”知识产权学说以后在国际上广泛传播,得到世界上多数国家和众多国际组织的承认。在中国,法学界曾长期采用“智力成果权”的说法,1986年《民法通则》颁布后,开始正式通行“知识产权”的称谓;台湾地区则把知识产权称为“智慧财产权”。知识产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知识产权包含著作权、邻接权、商标权、商号权、商业秘密权、产地标记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各种权利。广义的知识产权范围,目前为两个主要的知识产权国际公约所认可。1个是1967年签订的《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该公约将知识产权的范围界定为以下类别:关于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权利(即著作权);关于表演艺术家的演出、录音制品和广播节目的权利(即邻接权);关于人类在一切领域的发明的权利(即发明专利权及科技奖励意义上的发明权);关于科学发现的权利(即发现权);关于工业品外观设计的权利(即外观设计专利权或外观设计权);关于商标、服务标志、厂商名称和标记的权利(即商标权、商号权);关于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即反不正当竞争权)以及一切在工业、科学、文学或艺术领域由于智力活动产生的其他权利。另1个是1993年关贸总协定缔约方通过的《知识产权协议》。该草案划定的知识产权范围包含:著作权以及有关权利(即邻接权);商标权;地理标记权;工业品外观设计权;专利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未公开信息专有权(即商业秘密权)。1986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章“民事权利”分列“所有权”、“债权”、“知识产权”、“人身权”四节,其中第三节“知识产权”第94~97条明文规定了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发现权、发明权以以及他科技成果权。狭义的知识产权,即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包含著作权(含邻接权)、专利权、商标权3个主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狭义的知识产权能够分为两个类别:一类是文学产权(LiteratureProperty),包含著作权及与著作权有关的邻接权;另一类是工业产权(IndustrialProperty),主要是专利权和商标权。文学产权是关于文学、艺术、科学作品和传播者所有的权利,它将具有原创性的作品及传播这种作品的媒介纳入其保护范围,从而在创作者“思想表达形式”的领域内构建了知识产权保护的独特领域。工业产权则是指工业、商业、农业、林业和其他产业中具有实用经济意义的一种无形财产权,确切地说,工业产权应称为“产业产权”。以工业产权一词来概括产业领域的智力成果专有权,最初始于法国,即法文中的“ProprieteIndustrielie”。1789年的法国“人权宣言”将思想作为精神财产,视为“自然和不可废除的人权”,并确认“自由传达思想和意见是人的最宝贵的权利之一”。根据“人权宣言”的精神,法国国民议会于1791年通过该国第一部专利法。在此以前,英国和法国都称专利权为“特权”或“垄断权”。当时法国专利权的起草人德布孚拉认为,“特权”或“垄断权”的提法可能会遭到资产阶级革命阶段立法会和反封建特权的人民的反对,因而提出了“工业产权”的概念。德布孚拉的工业产权理论在1791年的法国专利中得到充分地反映,“工业产权”一词后来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并以此作为专利、商标等各种专有权的统称。文学产权(或称为著作权)与工业产权的区分是知识产权的传统的基本分类。自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工业产权与著作权(版权)长期渗透和交叉的结果,又出现了给予工业产品以类似著作权保护的新型知识产权,即工业版权。工业版权的立法动因,始于纠正工业品外观设计享有专利法和著作权法重叠保护的弊端。此后,一些国家为了填补某些工业产品无法保护和弥补单一著作权保护的不足,遂将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纳入到工业版权客体的范畴。工业版权突破了以往关于著作权与工业产权的传统分类,吸收了两者部分内容,形成了亦此亦彼的“交叉权利”。这种权利的主要特点是:受保护对象必须具有新颖性(专利法要求)和独创性(著作权法要求);实行工业产权法中的申请注册保护制和较短保护期;专有权人主要享有复制权和发行权,没有著作权主体享有的那种广泛权利。在精神领域的民事权利范畴里,无形财产权(或无体财产权,IntangibleProperty)是知识产权的另一称谓。在一些西方国家,相关立法与学说曾以无形财产权来概括有关智力创造性成果的专有权利。自1967年签订《成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后,知识产权的概念开始在国际上广泛使用,但有些西方学者仍继续沿用无形财产权的说法。其实,以知识产权名义所统领的各项权利,并非都是来自知识领域,亦非都是基于智力成果而产生。从权利本源来看,主要发生于智力创造活动与工商经营活动;从权利对象来看,则由创造性知识及商业性标记、信誉所构成。因此,以客体的非物质性作为权利分类的标准,概括出区别一般财产所有权的精神权利,“无形财产权”较之“知识产权”似乎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参照国内外经济界关于“无形资产”的类别区划,法律制度意义上的无形财产权能够包含以下三类:一是创造性成果权。包含著作权、专利权、商业秘密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植物新品种权等。该类权利保护的对象都是人们智力活动创造的成果,一般产生于科学技术、文化等知识领域,客体具有一定程度的创造性是其取得法律保护的必要条件。二是经营性标记权。包含商标权、商号权、产地标记权、其他与制止不正当竞争有关的识别性标记权等。该类权利保护的对象为标示产品来源和厂家特定规格的区别标记,主要作用于工商经营活动之中。可区别性是该类客体的基本特征,法律保护的目的即是防止别人对此类标记的仿冒。三是经营性资信权。包含特许专营权、特许交易资格、商誉权等。其权利保护的对象系工商企业所获得的优势及信誉,这种专营优势与商业信誉形成了特定主体高于同行业其他一般企业获利水平的超额盈利能力。该类权利客体所涉及的资格或信誉,包含明显的财产利益因素,但也有精神利益的内容。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