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知识产权-海关备案的what、why、how
海关知识产权-海关备案的what、why、how
一、什么叫知识产权海关备案
知识产权海关备案是指知识产权权利人为取得海关知识产权(包含商标权、专利权、著作权等)保护而事先就自己必须保护的知识产权向海关进行申请备案的手续。
知识产权海关备案保护是指海关为禁止侵犯知识产权的货物进出口,对与进出口货物有关并受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行政法规保护的商标专用权、著作权和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专利权依据国家有关规定实施的保护。
二、知识产权海关备案的好处
(一)是行权的前提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规定,知识产权权利人假如事先没有将其知识产权向海关备案,即使发现侵权货物即将进出境,也没有权利要求口岸海关予以扣留。
(二)是维权的便利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的规定,知识产权权利人在进行备案后,仍然必须在发现侵权货物即将进出境时向有关海关提出采取保护措施的申请,可是,能否发现侵权货物,主要依赖于海关对有关货物的查验。由于权利人在备案时,必须提供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状况、权利人的联络方式、合法使用知识产权情况、侵权嫌疑货物情况、有关图片和照片等情况,使海关有可能在对货物的日常监管过程中发现侵权嫌疑货物并主动予以扣留的。因此,事先进行知识产权备案,能够使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的保护。
(三)是防止侵权的必要条件。由于海关对进出口侵权货物予以没收并给予进出口企业行政处罚,尽早进行知识产权备案,能够对那些过去毫无顾忌地进出口侵权货物的企业产生警告和震慑作用,促使其自觉地尊重有关知识产权。
三、备案手续怎样去做
知识产权权利人能够通过海关备案有效打击侵权货物通过海关出口,知识产权权利人请求海关扣留侵权嫌疑货物的,应当提交申请书及相关证明文件,并提供足以证明侵权事实明显存在的证据。
申请书应当包含下列主要内容:
(一)知识产权权利人的名称或者姓名、申请注册地或者国籍等;
(二)知识产权的名称、内容以及相关信息;
(三)侵权嫌疑货物收货人和发货人的名称;
(四)侵权嫌疑货物名称、规格等;
(五)侵权嫌疑货物可能进出境的口岸、时间、运输工具等。
侵权嫌疑货物涉嫌侵犯备案知识产权的,申请书还应当包含海关备案号。
海关知识产权进口中的特许使用费的关税风险
根据海关估价规则,进口货物如与特许权使用费相关,而货物进口价格未包含该特许权使用费的,货物进口方应向海关申报对外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情况,并将之计入货物完税价格,进而缴纳进口关税和增值税。
也就是说,本来估价100万美元的货物由于没考虑到知识产权特许使用费的因素,这时,进口方需就特许权使用费与特定进口货物无关承担举证责任。进口方假如未尽该举证责任,海关即有权将相关的进口货物所对应的特许权使用费计入该进口货物完税价格,有可能会在进口时遭遇海关进行包含知识产权特许权的“真实估价而达到1000万美元,按照货物的进口税率,征收进口关税与增值税,这样而增加的关税成本往往是不能承受之重。
此外,即便进口方能够证明所支付或者应付的特许权使用费与特定进口货物无关,假如海关证明存在法定“视为相关的情形,海关仍然有权就特许权使用费征税。依据所许可的知识产权内容不同(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专有技术、分销或转售权),“视为相关的情况也有所不同。
因此,在海关调查或者稽查案件中,企业必须证明不存在法定“视为相关的情形,此点至为关键。可是,由于企业在订立知识产权许可协议时,为证明特许权使用费数额的合理性,往往将所有看来有关的知识产权权利全部列入许可范围,而不论是否实际发生了许可使用。这种做法严重影响了企业证明不存在“视为相关的情况的能力,增大了海关征税的风险。
假如企业无法证明特许权与进口货物无关,则以前未申报特许权使用进而造成抵缴关税的行为,可能属于违规,一旦海关调查发现存在故意偷逃关税,则甚至可能构成走私。除了特许权使用费与进口货物的关联性之外,就特许权使用费所应征税的进口货物范围也很关键。法定的标准、相关的海关实践,与企业直观地理解相去甚远,不同的海关也有不同的做法。所有这些均导致与特许权使用费相关的诸多关税问题异常复杂,在法律上存在相当的技术性,必须慎之又慎。
一些跨国企业不止一次提出,既然特许权使用费的金额通常按照国内销售金额的百分比计算,因此那些计入特许权使用费的国内销售产品,与特许权使用费有关。可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这些特许权使用费的计算标准,仅仅是计算标准,它本身并不是判断进口货物关联性的依据。关键的问题,仍然是企业能否证明不存在法定的“视为相关的情况。
特许权使用费的关税风险,已经成为在华跨国公司必须重视的法律及合规问题。在订立知识产权进口许可协议时,企业必须弄清如下法律问题:企业可否证明,所支付的或者应付的特许权使用费与进口货物无关。如可证明,则无关税问题;如不能证明,则必须申报特许权使用费。有关关联性、有关进口产品的范围、应税的特许权使用费的金额等,均能够根据企业情况,预先进行协议及法律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