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高新技术企业是1个"含金量"很高的资质,认定了这个资质,代表着你的企业有如下优势:
1、能够享受税收减免优惠政策,税率降低10个点,税额减少40%;
2、有更好的成长性和品牌形象;
3、有较强的技术创新和开发能力;
4、更能吸引到投资和政策扶持。
然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申报和评审有着严格的要求,是遵循"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16〕195号]"文件来实施。认定条件包含了"企业创新能力评价",满分为100分,其中"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占30分。
科技成果转化始终是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环节中的痛点,也是失分的沼泽地,多数企业就是由于科技成果转化环节出了问题,导致几分之差与高新技术企业评定失之交臂。企业往往对申报政策了解不透彻,整个申报过程相对混乱,对企业自身条件评估不当,从而导致审核过程中失败。
要想成功认定高新技术企业,针对占了不少比重的科技成果转化而言,掌握它是非常有必要的。
科技成果的定义及体现形式
1、关于科技成果的定义
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时,符合文件规定做法的前提下,能够直接将"知识产权"理解成符合要求的"科技成果"。
2、科技成果的具体体现形式
在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环节中,以分类评价方式作为企业知识产权情况评判标准,其中发明专利(含国防专利)、植物新品种、国家级农作物品种、国家新药、国家一级中药保护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专有权等按Ⅰ类评价;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等(不含商标)按Ⅱ类评价。以上皆可界定为"科技成果"。
除此以外,在工作指引中指出,企业参与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检测方法、技术规范也是"知识产权"部分的加分项。
因此,在部分情况下,也能够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检测方法、技术规范"纳入"科技成果"的理解范围内。
科技成果的来源及转化证明
1、科技成果的来源
企业用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通常有两种渠道,其一是内部研发型(自主研发),其二是外部引入型(受让、受赠、并购、其他)。
内部研发型:又能够分为"全自主开发"和"合作、委托开发";但任何一种模式,都需提供相关研发项目及活动的立项报告、验收报告,或合作、委托开发合同及资金往来证明等用以佐证科技成果来源。
外部引入型:需经备案登记的专利转让合同、技术使用许可协议、技术转让合同以及资金给付证明;或者无形资产价值评估报告、无形资产投资入股证明等用以作为佐证资料。
2、不同来源科技成果对应的研发费用
对于"自主研发"的科技成果,也就是企业从研发出"科技成果"到实施"科技成果转化"的整个过程都是自身全部或部分参与完成的。那么,对应的研发费用,即视为"内部研究开发投入额"。
对于"合作、委托开发"的科技成果,对应的研发费用即视为"委托外部研究开发投入额"。
对于"外部引入型"的科技成果,也就是企业只完成"成果转化实施"的阶段活动。对应的研发费用中则需体现"无形资产摊销"科目,用于佐证"科技成果"的作价引入。
3、科技成果的转化形式
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阶段,从形式上科技成果的转化大体能够分为两类,一是内部转化,也就是企业"自行投资实施转化";二是外部转化,涵盖"向别人转让该科技成果;许可别人使用该科技成果;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别人共同实施转化;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占比;以以及他协商明确"等方式。
需明确指出的是,在高新技术企业申报过程中,企业应该分清楚"科技成果证明资料"和"成果转化证明资料"的关系和区别。
"科技成果证明资料"是表明"科技成果"的来源及具体体现形式(知识产权、标准规范等);而"成果转化证明资料"是用于表明"科技成果"最终实施了转化及具体转化形式(高新收入、样机样品、转让入股等)。
科技成果转化的时效要求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16〕195号]文件中提到的是"近3年内科技成果转化的年平均数",并说明"近3年"(即"年限")中的"近3个会计年度"。根据文件精神,科技成果转化应为企业申报时"近3个会计年度"内完成的,才能计分。
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成果诞生和获得时间,并非是"近3年内",换而言之,3年前或者5年前获得科技成果,只要在"近3年内"完成了转化,是能够计分的。假如是申报高新当年才诞生的成果,从理论上而言是不可能在 "近3年内"来实施成果转化,故不可计分。
科技成果转化的次数要求
"同一科技成果不论是在国内外转化的,还是转化为多个产品、服务、工艺、样品、样机等的,都只计为一项。"因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申报及评审过程中,关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存在的问题还是许多的,相对也最为繁杂。
实操过程中,需深入理解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国科发火〔2016〕32号]"和"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国科发火〔2016〕195号]"两份文件的精神,并严格按照其要求来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