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产品认证过程与关键技术,产品认证证书及认证标志的颁发及使用

  
很多企业对产品认证过程与关键技术,产品认证证书及认证标志的颁发及使用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产品认证过程与关键技术,产品认证证书及认证标志的颁发及使用,希望大家能对产品认证过程与关键技术,产品认证证书及认证标志的颁发及使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产品认证过程与关键技术,产品认证证书及认证标志的颁发及使用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产品认证过程与关键技术,产品认证证书及认证标志的颁发及使用

产品认证过程与关键技术

产品认证过程与关键技术

GB/T 27065对认证公司提出了公正性要求、资源能力要求和一致运作的认证实施过程要求。认证实施过程是认证公司运作的主线,组织结构、提供资源、相关监视评审与改进等过程和活动都是为了支持认证实施过程的运作。

产品认证的基本流程首先是认证公司与顾客的沟通,沟通的对象是拟认证的产品和顾客的需求,沟通的基础是产品认证方案和认证依据标准。其后是申请及评审、评价(试验、工厂检查)、复核与认证决定、颁发证书和授权使用认证标志等过程。

在认证实施的流程上,与产品认证过程相关的关键技术有:产品描述的明确、认证单元的区划、客观和代表性试验样品的选取,工厂检査边界的明确、工厂专业类别的区划、客观和代表性检查样本的选取,产品认证标志的设计,证后监督的方案管理,认证变更的方案管理,证书状态的管理认证记录的可追性要求等,贯穿于以上各关键技术乃至整个产品认证活动始终的核心技术是综合评估认证风险与成本并提出相应措施。

申请及评审

在与顾客沟通认证意向后,认证公司应将申请所需资料、信息告知顾客。初次申请认证所需资料、信息通常有:认证申请书、产品描述、工厂检查调查表、认证委托人、生产者或生产企业的申请注册证明以及相互间的合作协议或合同、认证方案要求的其他资料、信息。上述资料中,产品描述除用于支持后续的试验外,还用于后续工厂检査中的产品一致性检。一致性检查不能直接或全面评价产品与认证依据标准的符合性,却能从产品本身的角度通过一致性检查降低不符合标准的风险,间接实现产品认证的目的。

在获取了与认证申请有关的必要信息后,认证公司应对申请进行评审以确保:顾客的要求清楚明确;认证的依据、范围、评价方法与程序、双方理解上的分歧达成共识;机构有能力实施认证。

评价

评价活动主要是认证公司利用内部或外部资源进行的检测、检查,其输入是申请及评审后的信息,输出是产品检测结果、工厂检查结果、是否采信与认证相关评价结果的决定等。

评价活动的目的是评价认证对象与认证要求的符合程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从节约成本的角度出发,认证公司应采信本次申请以前已经完成的与认证相关的评价结果。之后的工作便是评价产品与认证依据标准的符合性评价工厂与认证要求的符合性,对于生命周期短(如手机)、季节性生产(如电风扇)等对认证时限要求高的情况,认证公司应根据顾客需求、产品特点、认证要求与风险,综合平衡并制订适宜的评价活动计划。

在制定了适宜的评价活动计划后,认证公司应组织与实施评价活动。首先是明确评价资源,其次是确保评价方能够获得执行评价任务所必须的所有信息和文件。当所有评价活动完成后,评价方应及时将评价结果文件提交认证公司。

复核与认证决定

复核与认证决定主要是从独立于评价的角度,由有能力的人员依据认证方案和具体申请,对评价过程和结果以及相关信息进行核查后作出认证决定的过程。复核主要涉及这些方面:认证申请资料是否完整、充分;单元区划是否适宜;采信的与认证相关的评价结果是否完整、有效,是否符合认证方案的要求;选取的型式试验样品是否具有代表性;型式试验的依据是否正确,项目是否充分,检测结果能否证明产品满足标准要求型式试验不合格整改的过程和结果是否满足认证公司的要求;产品描述(能够含在型式试验报告中)是否完整、充分、一致、正确;检查组的资质是否满足要求;工厂检查的过程和结果是否满足要求,如工厂检查资料是否完整,工厂检查计划、报告、记录等是否符合认证公司的要求,指定试验是否正确工厂检查不符合的整改是否包含了对不符合的纠正和纠正措施,工厂检查结论的判定是否适当等;其他,如各环节的时限是否满足要求,认证计费是否正确。

认证文件与认证标志

认证文件主要指认证证书,还包含认证标志使用的许可与要求。当认证决定获得通过时,认证公司会给顾客发放一份正式的认证证书,并容许其使用认证标志。在发放认证证书前,认证公司应确保:认证决定已经作出,包含批准或扩大认证范围;经过认证复核与决定,确认认证要求得到满足;认证公司与顾客的认证协议已经完成和(或)签署在发放认证证书并容许顾客使用认证标志的同时,认证公司还应建立和保存获证企业和产品的名录。

获证后监督

获证后监督的目的是证明认证结果的持续符合,明确认证证书与认证标志能否持续使用。当出现以下这两种情况时,必须对获得认证的产品和相关生产条件与管理进行监督:一是认证公司在认证方案中明确要进行监督的情况,通常认证公司会根据认证模式、认证证书与标志的使用期限明确怎样监督以及监督管理;二是某类获证产品(或其包装,或所附资料)必须持续使用认证标志时,应建立监督机制,以确保符合产品要求的证书持续有效。这种情况是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必须持续使用的特性决定的,目的是确保在持续使用认证证书和认证标志期间,产品持续符合认证依据标准的要求。

认证变更及证书处理

认证变更的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认证要求的变更,是由认证公司主导变更;二是由顾客基于某些原因引发的变更。无论属于哪个方面引起的变更,认证公司影响认证的变更均应采取后续措施并予以管理,以确保认证结果的持续有效性。

当获证后的监督和认证变更结果,以及来自外部的产品质量信息证实产品或顾客已经不再满足认证要求时,认证公司应予以识别与明确,并考虑采取适当的处置措施。认证公司具体用什么措施取决于不满足认证要求的具体情。不同的情况能够采取不同的措施并制订和发布相应的管理规范或规定。同时认证公司应明确相关的责任部门以及责任权利与相互关系,确保相关人员具有足够的能力胜任工作。

投诉与申诉

投诉指任何组织或个人向认证公司表达的,对认证公司的活动或申请人(持证人)的产品和活动的不满。申诉指申请人或持证人对认证公司作出的与其认证资格有关的不利决定,提出重新考虑的请求。

认证公司应对投诉和申诉的接收、评价和作出决定的过程形成文件,包含对投诉和申诉处置职责和程序作出安排,采取措施解决投诉和申诉的题,并做好相关记录。认证公司应对处理申诉和投诉过程的所有决定负责。

产品认证证书及认证标志的颁发及使用

产品认证证书及认证标志的颁发及使用

1. 产品认证证书的颁发

A) 已获得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的生产厂,在样品检测合格后,CCC产品认证业务代表及时填写认证报批表,并附加经审核无误后的企业申请书、生产厂调查表、生产厂审查确认书、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及样品型式试验报告等文件,报CCC认证中心总部,经合格评定后,由CCC认证中心主任签发“产品认证证书”,并定期公告获证情况,随后将安排结合质量体系日常监督的“补充安全要素”审核。

B) 未获质量体系认证证书的生产厂,在样品检测和生产厂质量体系审查合格后,CCC产品认证业务代表及时填写产品认证报批表,并附加经审核无误后的企业申请书、生产厂调查表、生产厂审查确认书、工厂审查报告、现场抽查记录及样品型式试验报告等文件,报CCC认证中心总部,经合格评定后,由CCC认证中心主任签发“产品认证证书”,并定期公告获证情况。

2. 认证标志管理

产品仅有在获得CCC产品认证证书后才可加贴CCC安全认证标志。标志能够:

――从认证中心购买,粘贴在产品的铭牌附近;

――或向认证中心申请,经批准后印刷在铭牌上或模压在产品上。

生产厂对标志的使用进行有效的控制,设立台帐记录其购买和使用情况。

A)购买安全标志 申请人向认证中心提出购买标志的申请,内容应包含:

1) 申请人、生产厂、联络人;

2) 产品名城、型号;

3) 产品所获得CCC产品认证证书的编号;

4) 购买标志的数量;

5) 申请人的付款方式及标志发放方式;

6) 公司盖章或授权人签字。

申请人也可从认证中心索取《购买标志申请书》,填好后交回认证中心。假如是代理人购买,还须附申请人的委托书。购买标志需支付标志工本费。认证中心向申请人寄送标志或由申请人直接领取标志。

B) 印刷/模压标志 产品获得CCC产品认证后,申请人可申请将CCC安全标注

印在产品铭牌上,或将标志模压在产品上。 申请人向认证中心送交申请,应包含如下内容:

1) 申请人、生产厂、联络人;

2) 产品名城、型号;

3) 产品所获CCC产品认证证书的编号,必要时附证书复印件;

4) 工厂编号:

5) 模压或印刷的设计图案;

6) 公司盖章或授权人签字。

申请人也能够从认证中心索取?印刷/模压标志申请书?,填好后和模压或印刷的设计图案一起返回认证中心。认证中心按下列要求审核申请人提出的标志印刷/模压申请:

1) 铭牌的格式和内容应和申请认证时寄送的铭牌一致;

2) 安全标志的图案应与CCC标志相同或按占比放大/缩小;并且尺寸不能小到辨认不清的程度。

3) 安全标志下应有生产厂编号,或产品对应的认证证书号。

若设计不符合要求,认证中心通知申请人,并指出相应的更改措施。申请人更改设计图案后,能够重新申请。设计图案符合要求,认证中心审核同意后,申请人寄10张铭牌(或复印)到认证中心,并支付印刷/模压标志审批费。经认证中心审批后发放,容许印刷/模压标志通知。

今日通过对《产品认证证书及认证标志的颁发及使用》的学习,相信你对认证有更好的认识。假如要办理相关认证,请联络我们吧。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