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ISO14001:2015认证要遵守什么合规性义务,ISO14001:2015认证要做什么绩效评价

  
很多企业对ISO14001:2015认证要遵守什么合规性义务,ISO14001:2015认证要做什么绩效评价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ISO14001:2015认证要遵守什么合规性义务,ISO14001:2015认证要做什么绩效评价,希望大家能对ISO14001:2015认证要遵守什么合规性义务,ISO14001:2015认证要做什么绩效评价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ISO14001:2015认证要遵守什么合规性义务,ISO14001:2015认证要做什么绩效评价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ISO14001:2015认证要遵守什么合规性义务,ISO14001:2015认证要做什么绩效评价

ISO14001:2015认证要遵守什么合规性义务

ISO14001:2015认证要遵守什么合规性义务?

6.1.3 ISO14001:2015认证遵守的义务

ISO14001:2015认证合规义务包含组织必须遵守的法律要求和组织必须遵守或选择遵守的其他要求。与组织

环境方面相关的强制性法律要求能够包含,假如适用的话:

政府实体或有关当局的要求;

国际、国家和地方性法规;

许可证资质、许可证资质或其他授权形式规定的要求;

监管机构的命令、规则或指导;

法院或行政法庭的判决。

合规义务还包含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其他利害关系人的要求,组织必须或选择采用。这些能够包含,假如

适用:

与社区团体或非政府组织的协议;

与公共部门或顾客的协议;

组织的要求;

自愿原则或实践守则;

自愿性标签或环境承诺;

与该组织订立合约安排所产生的义务;

相关组织或行业标准。

遵守义务取代“法律和其他要求。合规义务可能是强制性的(如行为和法规),或自愿(如合同关系,执

业守则和协议,甚至第三方的期望)。自愿组织成为合规义务一旦组织决定采用。修订后的标准要求组织采

取高度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合规义务,包含法规要求和自愿承诺(例如,与社区或非政府组织的行业标准

,合同和协议)。组织必须明确与合规义务相关的风险和机会。这可能是从非一致性导致处罚的尺度、利益

承诺或EMS未能保持合规风险。他们必须计划行动来解决合规义务,并将这些行动整合到EMS或其他业务流程

中。他们必须明确满足合规义务所需的能力要求,并确保满足这些要求。他们必须确保提高认识和沟通计划

考虑遵守义务。他们必须维持过程,以评估履行合规义务,明确评估和采取行动后,评估,并保持知识和了

解其合规状态和管理评审应考虑的趋势,履行合规义务。

ISO14001:2015要求组织开展合规义务的理解,监管和自愿。有更多的重点了解利益相关者的期望,并确

定那些应该解决。这些可能包含从承诺向投资者或顾客有关碳排放量,适用行业绩效标准,当地社区协议,

以及由组织作出的任何其他承诺。ISO 14001:2015必须更严格的识别不遵守相关的风险,在战略和业务水平

,并在建立控制手段。1个根本性的转变是证明合规状态。这不是1个一次性的练习,而是1个过程,提供

几乎实时的知识和了解组织怎样履行有关合规性和自愿承诺。许多公司,尤其是那些受到详细的监管审查,

可能已经有了可靠的和持续的检查机制,从连续排放监测日常维护检查和每周或每月对改进目标旨在提供符

合合规义务业绩回顾。组织会议的ISO 14001:2015新法规的要求可能是1个更好的位置,了解他们的合规风

险,并获得收益能够展示给利益相关者,他们是履行承诺的环境可持续性。

ISO14001:2015认证要做什么绩效评价

ISO14001:2015认证要做什么绩效评价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1.1总则

组织应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其环境绩效。

组织应明确:

a)必须监视和测量的内容:

b)适用时,监视、测量、分析与评价的方法,以确保有效的结果;

c)组织评价其环境绩效所依据的准则和适当的参数;

d)何时应实施监视和测量;

e)何时应分析和评价监视和测量结果。

适当时,组织应确保使用经校准或经验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并对其予以维护。

组织应评价其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组织应按其建立的信息交流过程的规定以及合规义务的要求,就有关环境绩效的信息进行内部和外部信息

交流。

组织应保留适当的文件化信息,作为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结果的证据。

理解要点:

组织应考虑已明确的风险和机遇,建立监视测量系统,进行绩效对比,并使监视测量系统随内外部环境变

化而动态调整。建立监视测量系统应考虑以下方面:

a)基于过程,策划过程的绩效指标,考虑废水,废气,噪声排放标准等要求;

b)为将资源集中在最重要的项目上,组织宜明确需监视测量的过程和活动的特性,以及可提供最有用信

息的测量项目。如明确关键绩效指标和关键特性指标,明确负责岗位、数据和信息来源、收集和整理及计

算的方法、测量周期等,以客观、准确地监测组织的运作及组织的整体绩效,客观的评价优势、劣势、机

会和威胁,为组织整体战略制定、日常决策以及改进和创新提供支持:

c)应针对关键绩效指标和关键特性指标,识别、收集和有效应用相关的对比数据以及相关信息(如组织

内部、行业内或行业外标杆的最佳实践),开展内部对比、竞争对比和标杆对比活动:

d)对关键绩效指标和关键特性指标、指标值、测量方法等进行适时评价,使监视测量系统的各要素能够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快速转变和战略的调整,进行动态的、灵敏的调整,以保持协调一致。

这一条款要求组织进行环保监测活动,监测的内容应包含组织的环境绩效、组织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运

行控制、组织的目标的的符合情况,并将其信息形成文件;组织用于监测的设备应用程序来规定其校准或

验证并规定维护办法,校准与维护工作应有记录。

监测是环境管理体系中检查体系进行情况的要素,是对自身环境管理状况的掌握。监测的对象是可能具有

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这些关键特性需从重要环境因素出发,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有关的运行控制:如废水处理站的日常操作、固废的分类、消防设施的点检情况等,它与组织所规

定的运行控制程序密切相关,可与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环境卫生管理、能源管理结合起来。

(b)目标策划的措施:组织所设定的目标是通过策划的措施来实现的,大多必须一定的实施周期。在这

一段时间内应保证的正常执行,当发现不能按时间完成时,及时采取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为此要经常

性地监控的执行情况。

(c)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监测项目或环境绩效评估的内容:环境绩效需通过具体的指标或参数来评估,

通常将包含法律所规定的内容。这些项目通常是可测量的,通过仪器或数据统计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判断

组织对法规的符合情况怎样。

监测的结果应记录下来,反映体系的运行情况和实际效果。

监测所使用设备仪器是得到校准和良好维护的,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监测所使用的方法应符合国家

有关监测方法的规定。仪器校准的频率与方法应予以规定。

监测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改善环境管理体系。因此,监测结果身并不能反映问题所在,而要对监测的结果

进行评估,判断组织的环境绩效、运行控制、目标等的执行或完成情况。

在战略制定过程和战略部署、日常运作过程中,都必须对监视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包含趋势分析、对

比分析、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等,以找出监视测量结果和信息的内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宜根据关键

绩效评价结果,明确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资源使用的重点。

组织对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分析和评审,不仅要评审自身长短期目标和计划的达成情况,并且要考虑在竞争

性环境下的绩效对比,并评价组织应对内外部环境转变和挑战的快速反应能力。评审的输入可包含:绩效

数据和信息的监测、分析结果,管理体系审核、合规性评价的结果,战略实施计划、改进和创新举措的实

施状况,内外部环境的转变等。

组织应综合考虑所存在问题的影响、紧急程度以及绩效趋势与对比等因素,识别改进的优先次序和创新机

会,将评价结果转化为具体的改进和创新举措,使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必须改进和创新的地方。当改进和

创新举措涉及外部时,还必须将其展开至供方和合作伙伴。

组织应监视和维护相关信息,并分析对组织战略和方针的潜在影响。

9.1.2合规性评价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评价其合规义务履行情况所需的过程。

组织应:

a)明确实施合规性评价的频次;

b)评价合规性,必要时采取措施;

c)保持其合规情况的知识和对其合规情况的理解。

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合规性评价结果的证据。

理解要点: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过程,以定期评价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定期评价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应规定:

评价的频次、人员能力要求、内容、方法、输出、措施等。

合规性评价可针对多项或单项法律法规要求。评价合规性的方法许多,如通过下述过程:

a)审核;

b)文件和(或)记录评审;

c)对设施的检查;

d)面谈;

e)对项目或工作的评审;

f)常规抽样分析或试验结果,验证取样或试验;

g)设施巡视和、(或)直接观察。

组织应当根据其规模、类型和复杂程度,规定适当的合规性评价方法和评价频次。评价的频次取决于一些

因素如以往的合规性情况、所涉及具体法律法规要求等。开展定期的独立评审是值得推荐的作法。

9.2内部审核

9.2.1总则

组织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实施内部审核,以提供下列环境管理体系的信息:

a)是否符合:

1)组织自身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2)本标准的要求;

b)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理解要点:

内部审核是组织的自我检查与评判,内审的过程应在审核方案指导下进行,需定期开展。内审是针对环境

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保持是否符合计划,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进行判断。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判断,为此内审应全面完整,应覆盖ISO14001环境管理

体系标准中的所有要求,覆盖组织的所有重要环境因素,并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实现环境目标的策划

活动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审核。审核应包含组织内所有的部门,部门所涉及的关键要素。

9.2.2内部审核方案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1个或多个内部审核方案,包含实施审核的频次、方法、职责、

策划要求和内部审核报告。

建立内部审核方案时,组织必须考虑相关过程的环境重要性、影响组织的转变以及以往

审核的结果。

组织应:

a)规定每次审核的准则和范围;

b)选择审核员并实施审核,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c)确保向相关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审核方案实施和审核结果的证据。

理解要点:

组织应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1个或多个审核方案。审核方案是指针对特定时间段所策划并具有特定目

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安排。审核方案包含策划、组织和实施审核的所有必要活动(见ISO19011)

。审核方案应立足于环境重要性和以往的审核结果。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应保证其客观性、系统性和文件化的要求,应符合ISO19011:2011的要求。实施审核一

般可分为两种方式;集中式,即一次性全面审核,包含所有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和管理部门;滚动式,即将

各部门要素分开,一次审核1个或几个部门或要素,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全部要素与部门的审核,必须严格

的计划安排。

内审过程应包含:

a.待审核的活动与区域;

b.审核的频次;

c.管理与实施审核的职责;

d.审核结果的通报;

e.审核员的能力;

f.实施审核的方法与步骤;

g.审核问题的处理。

内部审核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内审员的能力,审核工作可由组织内部人员或组织聘请外部人员承担。

9.3管理评审

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

性。

管理评审应包含对下列事项的考虑:

a)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状况;

b)以下方面的转变:

1)与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问题;

2)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包含合规义务;

3)其重要环境因素;

4)风险和机遇。

c)环境目标的实现程度;

d)组织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包含以下方面的趋势:

1)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2)监视和测量的结果;

3)其合规义务的履行情况;

4)审核结果。

e)资源的充分性;

f)来自相关方的有关信息交流,包含抱怨;

g)持续改进的机会。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含:

——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结论;

——与持续改进机会相关的决策;

——与环境管理体系变更的任何需求相关的决策,包含资源;

——环境目标未实现时必须采取的措施;

——如必须,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与其他业务过程融合的机遇;

——任何与组织战略方向相关的结论。

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管理评审结果的证据。

理解要点: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进行管理评审,管理评审的内容是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包含方针、目标和其他

体系要素的适宜性等,管理评审应对体系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做出判断。管理评审前应收集到足够

和必要的信息,如内审的结果,外部要求的转变等。

管理评审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定期实施的,通过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全面评价,提出新的要求与方向,从而

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管理评审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包含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评审以前收集足够的信息

,这些信息与评审的内容大致如下:

——内审和合规性评价的结果;

——目标的实施程度和组织的环境绩效;

——转变的信息:如法律、法规的转变、组织机构或新产品、活动的转变等;

——相关方关注的问题:如市场的要求、抱怨等;

——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

——纠正措施的状况,上次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改进的建议等。

管理评审完成后,应对环境方针、目标的适宜性作出判断,是否必须进行调整、修改或提高,对体系其他

要素是否需加以修正也应做出判断。

管理评审工作应形成评审的结果、结论或建议。这些结果与建议都应在评审后予以落实,加以实施。评审

过程应保留文件化信息。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由于组织所处的内部环境(如:组织机构、产品、技术、工艺、设备)

和外部环境(如:法规、外部相关方、标准)的不断转变,客观上要求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也要不断转变

。这种转变有可能导致方针和目标的修改,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应及时地调整或改进原有的环境管理体系

,以达到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持续地与内外部环境的转变相适应。

持续适宜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环境方针、体系要素的策划适合与组织自身的性质、规模和环境特点;

2)与组织原有的管理规范相融合,与其他管理体系(QMS、OHSMS)相兼容;

3)体系文件适合于本组织员工(能力、素质)理解和使用。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结充分性:在评价环境管理体系或持续改进时,会涉及到环境因素识别是否充分、

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是否充分、职责是否充分分配等问题。假如发现某项活动的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未

被辨识或评价,或尽管辨识或评价了,但对怎样控制重要环境因素,没有制定控制措施,或对控制管理的

职责未给予明确规定。也就是原有的环境管理体系可能存在不充分的情况,而管理评审就是要发现环境管

理体系中存在的这种不充分性,并使之得到改进,体系不断得到完善改进。

持续充分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体系是否覆盖认证范围(部门和所有现场);

2)体系是否完整包含标准要求的所有管理要素;

3)体系各项措施和文件是否能确保PDCA的有效运行;

4)所提供的资源是否充分。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活动并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而环境管理体系的有

效性是组织实现所设定的方针、目标和职责的程度。如:方针的贯彻、目标的实现、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

、员工环境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自我完善机制的完善等体系的整体绩效不断改进。

持续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方针、目标能否实现;

2)对所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能否实现有效控制;

3)通过监测测量、不符合纠正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要素的实施,组织是否形成了1个能自我发

现、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良性机制;

4)员工是否通过体系的实施提高了环境意识,能自觉遵守与本岗位有关的各项作业指导书的要求;

5)符合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