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的关系
(一)知识产权是国际贺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技术转让,转让专利和商标的使用权;版权许可,使版权人获得收入;含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例如新的药品和其他高科技产品,电影、音乐、书籍、计算机软件,知名品牌的商品,植物新品种等等。在国际贸易中,无形的知识产权转让,还比不上有形货物买卖。但知识产权贸易的上升速度大大高于货物买卖。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各国的法律有不同的规定,特别是侵犯知识产权,假冒商标,盗版书籍、电影,影响了国际贸易。给贸易造成了不必要的障碍和损失。乌拉圭回合将知识产权列入了贸易谈判的议题,世贸组织包含了知识产权,被认为是对关贸总协定的重大突破。(二)知识产权保护与国际贸易自由化关于自由贸易协定的规定。以自由贸易协定为代表的区域贸易安排已经成为当前国际经贸关系发展的1个重要特征。作为最惠国待遇原则的例外;WTO容许建立自由贸易区和关税同盟。区域贸易安排的发展,一方面有利于为多边贸易谈判消除障碍;但另一方面。其带有的更大优惠性有可能损害其他国家的贸易利益。为了进步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更好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我国在加入WTO后;在积极参与多边贸易体制的同时,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特别是自由贸易协定的安排。现实世界中政府保护的必要性也在降低。多数东南亚国际和地区采取开放性的经济政策,表现为多次降低关税,推行贸易自由化的改革。此外还由于外贸占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在上升,运用国际贸易方面的数据,能大致揭示出产业竞争力演变的趋向。以美国贸易法“301”条款、欧盟贸易壁垒条例为代表,世界主要贸易大国都建立了贸易壁垒调查机制。我国已经成为WTO的正式成员,将在更大的深度和广度上参与全球竟争与合作。怎样使我国企业在国外遭受的不公正待遇能够得到适当的法律救济,是我国《对外贸易法》一项新的重要任务。因此有必要在《对外贸易法》中对我国实施贸易壁垒调查加以规定。
知识产权与国家的竞争优势
国家竞争优势”这一概念的倡导者迈克尔?E.波特(1995)认为,支持国家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也是企业维持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因素,要素状况、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竞争者、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政府、偶然事件等能影响企业竞争的环境,推动竞争优势的创造。其中生产要素决定了在产业中竞争的必要投入,如劳动力、可耕种的土地、自然资源、资本和基础设施等都属于生产要素。不同的要素在产业竞争中具有不同作用,如土地、劳动和资本这些要素太通用而不能在一些战略产业承担竞争优势的作用。有竞争优势的要素取决于怎样有效率地使用这些要素,仅仅是要素的可得性并不足以解释竞争的成功,拥有某些优势要素并不必然代表着具有竞争优势。许多先进和新兴产业在基础设施方面具有要素比较优势,有些产业具有高素质的劳动工人,全球化的企业还能通过在当地或其他国家购买优势要素而获得优势,因此,有效率地调动要素的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关键。高级和专用要素的可得性和质量决定了竞争优势的深度,也决定了它能达到的潜力和升级速度。要素的优势是动态的,基础要素必须超越使之升值,专用要素必须投资,否则今日的专用要素会变成明天的通用要素。要素之间也必须相互支持配套,否则也会限制其作用的发挥。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是提升竞争优势的两个最重要的要素,但假如基础设施滞后,这两个要素也是特别容易贬值的,这也说明了在任何1个时间点上拥有的要素优势是远远不足以解释1个企业或1个国家的持续成功的。这也重复说明了前面的观点,既拥有优势要素并不代表着必然拥有竞争优势,而有效率地调动优势要素的能力才是竞争优势的关键。能力在1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显得比什么都重要。几乎是在迈克尔?E.波特提出企业在产业定位中建立竞争优势的同时,海默(Hamel)和帕拉德(Prahalad)在1990年提出了核心竞争优势的概念。他们认为对企业而言,在全球竞争中处于主宰地位的、强有力的方法往往是无形的。管理的最关键的任务在于创造一种组织,这种组织有能力赋予产品难以抵制或超越的功能,或者更好的方法是能够生产消费者必须但目前还不能想象得到的产品。在短期,企业的竞争来自于产品价格绩效的贡献。在长期,竞争来自于以比竞争对手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去大量生产市场还未预见到的产品的能力。竞争优势的真正来源在于企业能巩固企业整体的技术和生产技能、并将其转化为企业单个业务单元、快速适应不断转变的环境的综合管理能力。从以上的分析能够看出,自主知识产权能力是衡量企业核心能力或国家竞争优势的1个重要指标。自主知识产权在国家竞争优势形成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自主知识产权是强化国家经济和科技安全的基础“全球问题所凸现的经济安全是一种重视并竭力提高国家经济实力的经济安全”(蔡拓,2002)。而技术水平对于经济发展的积极影响是为理论和实践所证明了的,因而自主知识产权也是强化国家经济和科技安全的基础。这是由于核心专利或者说基础专利是经济安全、尤其是企业经济安全的基础。缺乏基础专利或者基础型计算机软件等知识财产,会给企业甚至给国家的利益带来巨大损失。例如以美国和日本为例,就重要专利而言,美国有104541项,而日本仅有76984项,因此,在许多专利诉讼中,日本企业受挫,在贸易中损失惨重。再如,微软控制了个人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威胁其他国家的信息和技术安全。美国是目前全球知识产权的最大创造国和拥有国,是新产品的研发中心,其政策趋向必然是强化而不是弱化知识产权保护。对中国而言,美国一直将知识产权问题看成是中美贸易摩擦升温的1个诱导因素。此外,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极力主张把自己的产品技术标准推向市场。这种以知识产权和标准问题对我国采取贸易围攻战的方式今后对我国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因此,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考虑,我国应避免形成对美专利技术的过度依赖(崔伟,2004)。除此之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代表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技术的不断进步。这一方面有利于加强国家间的合作与交流,团结世界上与我国利益一致的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知识产权制度演进的过程中向有利于我国的安全和利益的方向上发展,充分保护本国的利益;另一方面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害关系也逐渐从“零和博弈”的模式发展到“共存共荣”的新型关系模式(张志成,2004)。2.自主知识产权与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资源的优化配置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增长质量的基本条件和表现方式。资源的优化配置是指为最大限度地减少宏观经济浪费和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对各种要素进行的有机组合,即通过资源投入方向上的不断转变来保持微观经济主体的竞争优势和宏观经济效率的最大化(陈昌柏,1999)。所谓资源,就是指对产出创造具备有效增长功能的各种投入的集合。过去,资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就是建立在自然资源禀赋基础之上的。然而现代经济发展表明,既定的自然资源的配置是经济增长的1个重要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因素。这种不完全由自然资源存量决定的经济增长能力,使得选择不同模式而在一定程度上跨越自然资源的增长条件的约束成为可能,技术、资金、劳动力、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有机整合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之一。一般说来,技术作为经济增长中的一种必要的投入要素,已经成为经济学家的共识,可是技术本身并不会自然增长,它只能由一定的人所创造、拥有和利用,这个创造和利用的过程也是1个知识存量的运用过程。因此,知识存量的增长并被有效的应用,是现代经济高占比总量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变的源泉(陈昌柏,1999)。除此之外,自主知识产权由于其外部性,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很有可能会导致过度生产、重复投资,造成资源浪费。然而自主知识产权的1个显著经济特征就在于其垄断权,一方面通过法律手段限制过度竞争,另一方面自主知识产权的期限限制又保证了自主知识产权资源的充分利用。从这个层面上考虑,自主知识产权能够使资源配置的成本达到最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要素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经超过资本、劳动等有形要素;●服务业、信息业已经代替传统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高科技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产业更新和升级对劳动者提出更高的素质要求,更多的劳动者变为智力、知识型人才;●社会分工与合作日益广泛,对企业家的要求也更为苛刻(王吉法,2004)。从以上作用能够看出,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我国政府也明确指出,要实现两个转变,即经济增长要从过去的外延扩大再生产为主转变为内涵扩大再生产为主,要从过去的速度型增长转变为效率型增长,那么与之相应的经济结构也要发生改变,知识密集型产业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尤其是以信息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1个国家竞争优势的突出表现因素。包海波(2004)指出,发展中国家通过实施正确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与发展战略,能够促进技术进步和经济增长。就我国的情况而言,中国是1个发展中国家,缺乏资本与技术,具有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而发达国家则具有资本与技术资源丰富的优势。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就应该进口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品。中国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国际竞争中的确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这一点不仅为我国近二十多年来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实践所证实,并且这种“比较优势”在现实的国际竞争中也确实存在着。可是我们必须要看到,在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5%靠技术进步,25%靠能源、原资料和劳动力的投入。而我国的情况恰好相反,仍主要靠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土地占用和优惠政策赢得竞争优势,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仍处于低端位置,我国主要行业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基本依赖进口。因此,我们必须在原有比较优势的基础上确立一种从总体上进入国际高层次竞争的思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最重要的就是要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提高产业结构的层次,发展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尤其要努力打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强势产业,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是“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的重要思想和任务,也是解决新的分歧和问题的根本之举。3.自主知识产权是提升产业技术发展水平的关键产业技术水平是1个国家科技和经济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当1个国家具备一定的产业技术基础和发展条件,步入1个新的发展阶段时,自主创新就成为进1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的主要手段。当我国第1个汽车发动机自主品牌在奇瑞公司诞生时,中国汽车也有了属于自己的“中国芯”。奇瑞老总尹同耀意味深长地说:“发动机这一关上不去,我们制造一辆车,还没有人家1个发动机赚的钱多,因此最后我们就成了1个搬运工。”他的一番话,生动地诠释了我国产业缺乏核心技术的苦楚和着力自主创新的必要。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升产业技术水平,这是“十一五”规划提出的重要思想和任务,也是解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之举。奇瑞的实践也再次证明,仅有依靠自主创新积累起一批适合我国产业发展必须的知识产权,才能够在国际竞争中求得主动。经验证明,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没有创新是难以持续的,仅靠低附加值的产品出口成不了贸易强国,靠较低技术的产业基础也成不了经济强国。加强培育自己的产业技术能力,既是我国在国际产业分工中争取有利地位的要求,也是在实现我国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中,从根本上摆脱产业技术受制于人这一被动局面的要求。中国产业发展必须更多的奇瑞,期待更多属于自己的“中国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