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商标法与竞争法的立法目的一致性,商标法与竞争法的同质性

  
很多企业对商标法与竞争法的立法目的一致性,商标法与竞争法的同质性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商标法与竞争法的立法目的一致性,商标法与竞争法的同质性,希望大家能对商标法与竞争法的立法目的一致性,商标法与竞争法的同质性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商标法与竞争法的立法目的一致性,商标法与竞争法的同质性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商标法与竞争法的立法目的一致性,商标法与竞争法的同质性

商标法与竞争法的立法目的一致性

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商标法在立法目的上都具有多元性特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条开宗明义:“为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鼓励和保护公平竞争,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保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制定本法。”这一条款体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立法价值的多元性;二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利益呈结构化。在立法价值上,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制止不正当竞争以促进公平有效竞争;在保护的利益上,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经营者利益、消费者利益以及更为广泛的社会公共利益。通过对《商标法》第1条的分析能够发现,以上两个特点在商标法中同样存在。《商标法》第1条规定:“为了加强商标管理,保护商标专用权,促使生产、经营者保证商品和服务质量,维护商标信誉,以保障消费者和生产、经营者的利益,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制定本法。”从商标法的该条规定能够看出,商标法的立法目的亦呈现多元化,包含保护商标权、保护消费者以及促进和维护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在两部法律关于立法目的的表述中都体现出明显的价值取向的层级性,即保护私权是工具,促进和维护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方为立法最终目的。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法律保护的实际上是经营者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作为经营者,其享有公平竞争的权利应受到法律保护,当别人利用其经过诚实劳动获得的竞争利益非法牟利,不管有无专门法进行规范,反不正当竞争法作为一部制止不正当竞争行为、规范经营活动的基本法都应当支持经营者获得救济。而在商标法中,表面上法律保护的是商标权,但商标权保护的目的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即保护商标权只是一种手段,其目的旨在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即“促使生产经营者保证商品服务质量、维护商标信誉,保障消费者、经营者利益,并最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商标法表述的这一宏大目标能够理解为促进公平有效的市场竞争。对于商标法在立法目的上的这样一种手段与目的的因果关系,正如学者所云:“由于商标权的保护,舍不正竞争之取缔不为功,故宜特别强调商标制度旨在维护产业间之公平竞争。”商标法的多元价值在中国台湾地区和一些国家的商标法中也得到体现。如我国台湾地区“商标法”第1条规定:“为保障商标专用权及消费者利益以促进工商企业之正常发展。”日本《商标法》第1条规定:“保护商标的目的在于,通过保护商标,维护商标使用人之业务上的信誉,对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并保护商品消费者的利益。”这些规定印证了保护商标权目的的社会性,即保护商标权具有工具性意义,保护商标权旨在服务于社会公共利益。从利益结构上看商标法的利益结构由经营者利益、消费者利益以及更为广泛的社会公共利益组成。经过以上分析比较后,我们发现,这两部法律在立法目的和保护利益上具有一致性:商标权实质上是经营者制止别人利用其商标进行不正当竞争的权利,因此,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同属通过赋予经营者以私权—一制止不正当竞争杈,通过经营者积极维权来实现其竞争政策目标——促进和维护公平有效市场竞争的法律机制。

商标法与竞争法的同质性

商标法与竞争法具有密切的联络,其同质性表现在包含商标权在内的知识产权在形式、微观和静态上表现为一种合法的垄断权,在本质、宏观和动态上体现为对竞争的促进。商标法与竞争法中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深厚的渊源。对于两者的同质性,具体言之,可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察:1.两者在起源上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络。英国、美国的商标法起源于普通法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英美法系国家,对商标的保护首先开始于假冒诉讼。早期反不正当竞争的范围较为狭窄,主要集中在假冒,而最早的仿冒行为则主要表现为对别人商标的仿冒。美国和英国的法院就形成了一种称为“假冒(passingofforpalmingoff)的侵权法理论。按照这种理论,当原告能够证明被告以欺骗别人的方式使用了原告的商标,使消费者误认为被告的商品来源于原告,被告的行为就构成了“假冒”,法庭也能够据此下达禁令。“Southemv.How案”和Deanv.Stel案”通常被认为是英国关于商标保护最早的案例,同时也被认为是仿冒诉讼的标志性案例。在这些案件中,个布商在普通法院起诉,称他对于自己制造的布享有很高商誉,获利丰厚,其商标因布而得名。被告在自己销售的布上用了与之相同的商标,消费者由于该欺骗行为而购买了被告的布匹,从而导致原告的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最后,原告赢得了诉讼。在19世纪,竞争法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政策目标和内容。竞争法首先开始于反不正当竞争,至于反垄断法的发展则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进入垄断资本主义以后的事情。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竞争法的主要任务是维护自由竞争的经济政策,制止不正当竞争。在资本主义社会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垄断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基础。这时,垄断法成为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手段。反不正当竞争法起源于私法中的侵权法,是传统民事侵权法在经济市场化和社会化程度提升以后,向商事及公法领域的一种自然延伸。3而后,随着不正当竞争的手段日益多样化,不正当竞争的理论扩展到了假冒以外的案件,并逐步从侵权法中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法律部门。从各国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条文能够看出,几乎所有国家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都将假冒别人商标的行为作为一种典型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加以规制,仅有这样才能体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整意义,否则,这部反不正当竞争法将由于欠缺对商标假冒行为的规定而变得残缺不全。2.两者具有相同的商业道德基础。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均建立在诚实信用的商业道德基础上,商标与反不正当竞争立法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伦理法律化的过程。对于不正当竞争的定义,见仁见智,未有定论。如《巴黎公约》第10条规定:“违反工商业务上诚实习惯之任何竞争行为,均构成不公平竞争行为。”德国1896年《不正当竞争防止法》第1条规定:行为人在商业交易中以竞争为目的而违背善良风俗,可向其请求停止行为损害及赔偿。”综观以上定义,虽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表述各不相同,但这些行为有1个共同特点,即均为违反商业诚实习惯之行为。从各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立法实践来看,不正当竞争行为一般而言包含假冒、对自己商品和服务的质量、功能、特征等进行误导消费者的陈述、毁人商誉、盜取商业秘密等内容。由此可见,诚实信用原则体现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且蕴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要求:一是禁止任何商业欺诈行为;二是禁止任何盗用别人商誉的搭便车行为;三是禁止任何诋毁别人商业信誉以抬高自己的行为。侵犯商标权行为不仅是典型的商业欺诈行为,同时也是一种盗用别人商誉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可见,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具有相同的商业伦理基础,均服务于促进和维护公平有效市场竞争的公共政策目标。3.两者调整对象的相同性。竞争法的调整对象是市场竞争关系和市场管理关系。商标法调整因商标而产生的法律关系,分析这种法律关系的内容,其实质无外乎也是市场竞争关系和市场管理关系。一方面,商标法调整关于商标的使用、转让等横向流转关系,解决关于商标资源在商标权人与竞争者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涉及市场竞争关系,目的是确立一种横向的竞争秩序;另一方面,商标法调整商标行政管理机关与商标注册申请人、商标权人在商标确权、商标使用管理等方面的关系,这是一种纵向的管理关系。由于商标经营者经营商标是一种市场行为,因此国家商标行政管理机关对商标注册申请、授权以及使用的管理说到底是一种市场管理行为。4.两者在实现目的的手段上具有一致性。正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商标法都具有利益的结构化和立法价值多元化的特点,1个侵害商标权的行为在侵害商标权人利益的同时必然也侵害了其他竞争者的利益、消费者的利益乃至更广泛的社会公众利益。由此决定着纯粹的私法救济和公法救济都不足以全面实现商标法的立法价值及对多重利益主体的保护。因此,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提供了民事救济和行政救济两种救济途径供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侵害的商标权人或其他经营者选择适用、当事人可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亦可向行政机关投诉,行政机关对涉及民事赔偿部分可组织双方在自愿的基础上进行调解。即使在受到侵害的经营者没有主动寻求救济的情况下,有关行政机关对不正当竞争行为仍然能够依职权进行监督检查。这也是“反不正当竞争权”这一特殊私权与其他私权相比所具有的独特性所在。一般私权,如物权,遵循不告不理原则,权利人能够自主选择是否通过民事诉讼来寻求救济,行政机关一般不会主动依职权进行处理。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