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知识介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

  
很多企业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知识介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知识介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希望大家能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知识介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知识介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知识介绍,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知识介绍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知识介绍

一、OHSAS18000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简介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0)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国际上兴起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它是一套系统化、程序化同时具有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科学管理体系,在中国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仅能够强化企业的安全管理,完善企业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达到保护职工安全与健康的目的,也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全面适应加入WTO后国内企业面临的挑战,破除国际贸易壁垒和改善我国在职业健康安全领域的国际形象。

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OHSAS18000)的由来和现状

OHSAS产生的背景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外部动力,由于现代企业的进步,在全球经济体质潮流推动下,出现的职业健康安全标准体系趋势,特别是全面质量控制和环境保护控制以及标准化的进展,在形成和执行ISO9000ISO14000体系标准时,专业人士认为,认识思想及做法,自然地可引入到职业安全卫生工作中。二是企业自身发展的必须。随着公司规模扩大和生产化程度的提高,对企业管理和经营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使职业健康安全工作的重要性也逐步增强,必须一种系统的管理思想及技术。此外,职业健康安全工作从较为孤立的领域,越来越发展成为与企业整体化、企业管理、企业利益相关的广阔领域,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加以处理,而OHSAS对此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96年9月组织召开了国际研讨会,探讨是否制定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国际标准,结果未就此达成一致意见。随后ISO在1997年1月召开的技术工作委员会(TMB)会议上决定,暂不以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名义为OHSAS进行策划和推动。但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都继续在本国或所在地区发展和实践OHSAS标准,使得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标准化问题成为质量管理、环境管理标准化之后世界各国关注的又一管理标准化问题。1999年英国BSI等13个国家标准化组织和国际认证公司联合制定了职业健康安全评价系列标准,即OHSAS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及OHSAS1800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OHSAS18001实施指南》。

我国政府在1996年3月8日,成立了由有关部门组成的“OHSAS标准化协调小组”。并召开了规模不同的三次国际研讨会。与此同时,我国政府还专门立项,对OHSAS标准化的国际发展趋势,基本原理及内容进行研究。 1998年2月原劳动部主管领导批示同意有关方面的建议,在国内发展OHSAS标准,对企业进行试点实施。 1999年10月,国家经贸委颁布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试行标准》,下发了关于开展OHSAS认证工作的通知。

2001年6月,国际劳工组织理事会正式批准发布《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导则》。同年12月,我国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参照该组织所制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细则,并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和取得的经验,制定并发布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指导意见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审核规范。

三、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特点

1、系统性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组织机构有完整的系统性,它要求企业在职工安全健康管理中,同时具有两个系统:从基层岗位到最高决策层的运作系统和监控系统,决策人依靠这两个系统确保体系有效运行。同时,它还强调了程序化、文件化的管理手段,增强体系的系统性。

2、先进性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用系统工程原理、研究、明确所有影响要素,把管理过程和控制措施建立在科学的危险辩识,风险评价的基础上,对每个要素规定了具体要求,建立、保持一套以文件支持的程序,保证了体系的先进性。

3、动态性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1个鲜明特征就是体系的持续改进,通过持续地承诺,跟踪和改进,动态地审视体系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确保体系日臻完善。

4、预防性

危险辩识、风险评价与控制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精髓所在,它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有效的风险辩识评价与控制,可实现对事故的预防和生产作业的全过程控制,对各种作业和生产过程进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策划,实现预防为主的目的,并对各种潜在的事故隐患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力求损失最小化。

5、全员性和全过程性控制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标准把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当作1个系统工程,以系统分析的理论和方法,来解决职业健康安全问题。为了有效地控制整个生产活动过程的风险因素,必须对生产的全过程进行控制,采用先进技术、先进的工艺、先进的设备及全员参与,才能确保生产经营单位的职业健康安全水平得到改善。

6、综合管理与协调统一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不必独立于其他管理体系,与ISO9000和ISO14000具有兼容性,其中一些管理体系要素的要求如理论基础、指导思想、体现精神等三者有许多相同点。在管理工作中各体系要素不必独立于现行的管理要求,可进行必要的修正与调整。

四、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意义

职业健康安全状况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序的反映,使所有劳动者获得安全与健康是社会公正、安全、文明、健康发展的基本标志之一,也是保持社会安定团结和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是生产经营单位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生产经营单位通过,执行职业健康安全相关法律、法规、规范以及采取各项预防措施,防止员工发生工伤和疾病,保证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并促进企业全面、健康的发展。实施职工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并实现体系持续改善,能够促进生产经营单位职业健康安全绩效的持续改进,生产经营单位遵循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建立和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将对我国的职业健康安全工作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1、有利于各类职业健康安全法规和制度的贯彻执行。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要求生产经营单位必须对遵守法律、法规做出承诺并定期进行评审,判断其遵守情况。此外,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还要求生产经营单位有相应的制度来限踪国家法律、法规的转变,保证生产经营单位能持续有效地遵守各项法律、法规要求。因此,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能使生产经营单位主动地遵守各项职业健康安全法律、法规和制度。

2、有利于生产经营单位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从被动作为变为主动行为,全面促进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它将职业健康安全与生产经营单位的管理融为一体,运用市场机制,突破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的单一管理模式,将安全管理单纯靠强制性管理的政府行为,变为生产经营单位自愿参与的市场行为,促进企业建立安全生产的自我约束和激励机制,使职业健康安全工作在生产经营单位由被动消极转变为积极主动,许多生产经营单位自愿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认证,其次又要求相关获得认证,这样就形成了链式效应,依靠市场推动,使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全面推广。这种自发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促进了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

3、有利于促进我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工作与国际接轨,并消除贸易壁垒。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中重要的一条是生产经营单位应做出遵守法律法规以及他要求的承诺。并且,生产经营单位的生产活动全部达到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仅是满足了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的基本要求,随着国际市场一体化的过程加快,我国职业健康安全也愈趋与国际规范接轨,无论从市场竞争的角度,还是针对贸易壁垒的客观存在,乃至从生产经营单位的发展来看,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都是1个趋势和方向。

4、有利于提高全民的安全意识

实施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要求对生产经营单位的员工进行系统的安全培训,使每个员工都参与生产经营单位的职业健康安全工作,提高全员安全意识。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中应急管理和救援体系的构成

事故应急救援的总目标是通过有效的应急救援行动,尽可能地降低事故的后果,包含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等。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包含下述几个方面:立即组织营救受害人员,组织撤离者采取其他措施保护危害区域内的其别人员;迅速控制事态,并对事故造成的危害进行检测、测量明确事故的危害区域、危害性质及危害程度;消除危害后果,做好现场恢复;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等。

应急准备与响应作为体系十七个主要要素之一,在体系要求来看,组织在其活动、产品或服务过程中,由于某种主观或客观原因都有可能发生紧急情况或意外事故。组织应建立应急准备的措施,以尽可能减少或消除由于紧急情况或意外事故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应急管理。尽管事故的发生具有突发性和偶然性,但事故的应急管理不只限于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行动。应急管理是对事故的全过程处理贯穿于事故发生前、中、后的各个过程,充分体现了“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思想。应急管理是1个动态的过程,包含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4个阶段。尽管在具体情况中,这些阶段往往是交叉的,但每一阶段又是构筑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之上,因而预防、准备、响应和恢复的相互关联,构成了事故应急管理的循环过程。

预防。在应急管理中预防有两层含义,一是事故的预防工作,即通过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等手段,来尽可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实现本质安全;二是在假定事故必然发生的前提下,通过预先采取的预防措施,来达到降低或减缓事故的影响或后果严重程度,如加大建筑物的安全距离、减少危险物品的存量、设备防护墙以及开展公众教育等。

准备。应急准备是应急管理过程中1个极其关键的过程,它是针对可能发生的事故,为迅速有效地开展应急行动而预先所做的各种准备,包含应急机构的设立和职责的落实、预案的编制、应急队伍的建设、应急设备(施)、物资的准备和维护、预案的演练、与外部应急力量的衔接等,其目标是保持重大事故应急救援所需的应急能力。

响应。应急响应是事故发生后立即采取的应急与救援行动。包含事故的报警与通报、疏散、救护和抢救、信息收集和决策及外部救援等。

恢复。恢复工作应在事故发生后立即进行,他首先使事故影响区域恢复到相对安全的基本状态,其次逐步恢复到正常状态。

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典型的应急救援体系的构成:组织机构包含应急救援中心、应急救援专家、医疗救治、消防与抢险、检测组织、公众疏散组织、警戒与治安组织、洗消去污组织、后勤保障组织、信息发布中心。支持保障系统包含法律法规保障体系、通信系统、警报系统、技术与信息支持系统、宣传教育和培训系统。响应机制为事故应急救援应根据事故的性质、程度、发展趋势实行分级响应机制,根据需调动的人力、物力和规模、范围典型的响应级别分为三级。响应程序按过程可分为接警、响应级别明确、应急启动、救援行动、应急恢复和应急结束等几个过程。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