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OHSAS18001认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OHSAS18001认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很多企业对OHSAS18001认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OHSAS18001认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OHSAS18001认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OHSAS18001认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希望大家能对OHSAS18001认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OHSAS18001认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OHSAS18001认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OHSAS18001认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OHSAS18001认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OHSAS18001认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与控制程序

OHSAS18001认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

OHSAS18001认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

OHSAS18001认证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

5.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策划的步骤

(1)明确组织的业务活动及活动场所

(2)对各项业务活动及活动场所中的危险源以及潜在风险进行辨识。

(3)对与各项危险源有关的风险进行评价。

(4)判定风险级别以及风险是否可容许。

(5)明确重大OHS风险。

(6)针对评价中必须控制的风险,制定风险控制措施。

5.2 企业中存在危险源的业务活动及活动场所

5.2.1 企业中存在危险源的业务活动及活动场所

危险源辨识应考虑的对象是企业中存在危险源的业务活动及活动场所,包含:

(1)厂址。

从厂址的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周围环境、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方面进行危险源的辨识。

(2)厂区平面布局。

① 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布置;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

运输线路及装卸地点等。

(3)建筑物。

结构、防火、防爆、朝向、采光、运输、通道(操作、安全、运输、检修等通道)、生产卫生设施。

(4)组织的活动,包含临时工作任务、相关方的活动。

产品设计开发 → 采购 → 生产制造 → 测量与监控 → 交付 → 服务。

(5)生产设备、装置。

(6)食堂等生活配套设施。

(7)应急设施。

(8)各项制度(工时制度、女职工劳保、体力劳动强度等)。

(9)外出工作人员、外来工作人员的活动。

5.2.2 危险源辨识中重点考虑的内容

在识别危险源时要重点考虑以下几个内容:

(1)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特殊作业工种、特殊行业工种。

(2)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的危险设备、设施及工程。

(3)具有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作业活动和情况。

(4)具有易燃、易爆特性的作业活动和情况。

(5)高空、特殊设备等。

5.3 危险源辨识

5.3.1 危险源的分类

5.3.1.1 安全科学理论对危险源的分类

这种分类主要是概念性的。

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安全科学理论把危险源分为两大类。

(1)两类危险源

① 第一类危险源

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载体)或危险物质称作第一类危险源。

为了防止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必须采取措施约束、限制能量或危险物质,控制危险源。

② 第二类危险源

导致能量或危险物质约束或限制措施破坏或失效的各种因素称作第二类危险源。

第二类危险源主要包含物的故障、人的失误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引起物的故障和人的人误)。

(2)两类危险源的关系

第一类危险源是伤亡事故发生的能量主体,决定事故发生的严重程度,第二类危险源是第一类危险源造成事故的必要条件,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第一类危险源的存在是第二类危险源出现的前提,第二类危险源的出现是第一类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必要条件。

一起伤亡事故的发生往往是两类危险源共同作用的结果。

危险源辨识的首要任务是辨识第一类危险源,在此基础上再辨识第二类危险源。

健康安全目标、指标,实施运行控制和改善安全卫生行为提供依据。

2.适用范围

适用于工厂范围内及相关方危害辨识和危险评价。

3.术语

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的根源或状态。

4.职责

4.1 各部门负责辨识和评价本部门的危险源。

4.2 行政部负责辨识和评价相关方的危险源。

4.3 行政部负责危险源的汇总、审核,组织评价和明确重要危险源。各部门协助。

4.4 管理者代表负责重要危险源评价结果的审批。

5 管理内容和控制要求

5.1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程序

5.1.1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价范围分两大部分:

5.1.1.1工厂内部:即工厂各部门自身的日常办公活动以及行政管理活动范围;

5.1.1.2相关方:即工厂对供应商及分包方等单位可望施加影响的活动、产品、服务范围。

5.1.2 各部门首先应按照本程序的内容和要求,分别识别出内部自身的和对口业务相关方的能够控制和可望施加影响的危险源,并加以判断,评价出具有重大危险影响或可能具有重大危害影响的因素。辨识和评价的结果应填写在《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表》,经部门负责人审核确认后递交行政部。

5.1.3 行政部对各部门交送的结果进行复核,必要时加以补充,将最终整理出的结果交管理者代表审核。

5.1.4 各部门将本部门确认后的危害辨识及危险评价清单留存一份,向本部门的员工进行宣传,以便明确本部门的环境因素对其加以控制和施加影响。

5.1.5 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工作每一年进行一次,由行政部组织进行。

5.1.6 各部门在发生以下情况时应重新辨识与评价环境因素,及时更新。

(1)相关的管理或服务发生转变 (增加或减少);

(2)与产品有关的安全法律、法规修订或废除;

 (3) 相关方有建议或抱怨

(4)定期测量结果发生转变;

(5)资料、设施或设备发生变更;

(6)发生了紧急情况或安全事故。

5.1.7重新辨识和评价危险源的程序按4.1.1、4.1.2、4.1.3、4.1.4进行。

5.2 在进行环境因素评价时应考虑以下方法

各部门负责对各自辨识出的危险源逐一进行评价,评价时可采用是非判断法、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和专家判断法结合进行。

5.2.1是非判断法

凡属于以下情况之一者就能够直接评价为重要危险源。

(1)违反相关的国家或地方法律法规的要求。

(2)危害影响有潜在或已破坏工厂整体或可能波及周边以及以外地区的。

(3)违反相关方的合理要求或相关方有严重的合理抱怨的。

(4)可能在紧急情况下产生重大危害影响或人员伤亡的。

5.2.2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

不能用是非判断法直接评价的,能够采用半定量计算法,也即作业条件危险评价法,计算每种危险源所带来的风险采用如下方法:D=L*E*C。

L—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将发生事故可能性极小的分数定为0.1,而必然要发生的事故的分数定为10,介于这两种情况指定为若干间值,如下表: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

分数值

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10

完全能够预料

6

相当可能

3

可能,但不经常

1

可能性较小,完全意外

0.5

很不可能,能够设想

0.2

极不可能

0.1

实际不可能

E—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人员出现在危险环境中的时越多,则危险性越大。连续出现在危险环境情况定为10,非常罕见地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定为0.5,介于两者之间的各种情况规定若干个中间值,如下表:

暴露于危险环境中频繁程度(E)

分数值

频繁程度

10

连续暴露

6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3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2

每月一次暴露

1

每一年几次暴露

0.5

非常罕见地暴露

C—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与财产损失转变范围极大,因此规定分数值为1—100,把必须救护的轻微伤害或较小财产损失的分数规定为1,把造成多人死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可能性分数规定为100,其他情况数值均为1与100之间,如下表: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C)

分数值

发生事故产生的后果

100

大灾难,死亡人数1人以上

40

灾难,死亡人数10人及以下

15

非常严重,一人死亡

7

严重,重伤

3

重大,致残

1

引人注目,必须救护

5.2.3 危险等级区划

依据风险值D来明确风险级别,而这个界限值并不是长期固定不变,在不同阶段,应根据其具体情况来明确风险级别的界限值,以符合持续改进的思想。下表内容可作为明确风险级别界限值的参考。

危险等级区划(D)

D值

危险程度

>320

极其危险,不能继续作业

160-320

高度危险,需立即整改

70—160

显著危险,必须整改

20—70

通常危险,必须注意

<20

稍有危险,能够接受

5.2.4 根据D值决定种类危险源为可接受的风险;D值在70分以下的危险源为可接受的危险,D值在70分以上者为不可接受的风险,并将其区划为三级,第三级最重要,不可接受的风险须作优先等级鉴定。

5.3 优先等级鉴定:行政部根据危险评估表内对安全影响的重要性,评定优先等级,可是假如在4.2.1判断为重要危险源的即列为最优先等级。

第一级,320分以上,必须立即采取行动。不符合环境安全法规要求,也列作第一级优先评定。

第二级,160-320分的,列入近期或中期目标、指标改善。

第三级,70-160分的,不立即采取行动,列入运作管制,或经行政部决定,并入目标、指标改善。

5.4 更新

5.4.1 重要危险源及风险评价记录应保持其适用性,如有下列情况,应考虑重新执行鉴定重要性及优先等级,以更新记录。

a) 工厂产品、服务或活动有变更时;

b) 法律法规变更时;

c)项目新、改、扩建时

d)采用纠正预防措施时须对可能带来的危险源作风险评估。

e)相关团体意见或要求改变时;

f)主要顾客意见改变时;

6 相关表单

6.1危害辨识与危险评价表

6.2 重大危险源清单

编 制

审 核

批 准

日 期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