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对商标的评价认定和管理工作
(一)完善对商标的评价认定工作。工商和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家和省的现有评价标准与认定办法,进1步做好中国驰名商标、自治区省著名商标、盟知名商标产品的评价认定和推荐工作。组织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积极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名牌产品(工业类和农业类)的评价认定体系,力求使对商标的评价与认定能够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加强企业的质量、技术和管理工作,发挥引导和示范作用。商标的评价认定要坚持企业自愿申报、不增加企业负担的原则;市场评价为主的原则;科学、公正、公开的原则;动态评价、不搞终身制的原则。要建立包含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度评价和企业经济指标确认在内的市场确认体系;建立结合市场确认体系对品牌价值和企业信誉进行评估的价值确认体系。(二)建立健全商标保护机制。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的规定,进1步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依法查处、取缔和关闭技术工艺落后、质量低下的产品和企业。质监、工商、药监、卫生、农业、知识产权、公安等部门要按各自职能分工,进1步完善统一的打假协调机制,严厉查处各种假冒行为和侵害知识产权的行为,加大对商标和名牌的保护力度。(三)加强商标管理,维护名牌形象。对名牌及著名商标进行跟踪动态管理,强化名牌评定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维护名牌和著名商标的声誉与价值。对严重违反市场竞争规则以及出现其他重大违规问题的,按相关管理办法的规定取消其广东名牌称号,并向社会公布。严格商标管理规范,引导企业树立商标意识,依法申请注册产品和企业商标,创立服务商标,实施CI战略。由盟工商局提出解决商号申请注册的办法,鼓励服务商标的申请注册。加强对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品牌管理,由工商、知识产权等职能部门,建立我盟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企业和资产重组中的品牌管理办法。
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三要
服务成果转化是政府的需求,企业的需求,高校和科研单位的需求,也是科技界和经济界的共同需求。做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必须做到“三要。
要把供需信息传达到位
众所周知,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普遍存在着这样1个问题:一方面由于科技成果的供应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准确,导致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许多成果难以找到需求并实现转化。另一方面由于科技成果的需求信息传递不够及时和准确,企业必须的技术难以找到合适的供应者,公司产品开发中的难题找不到合适的机构来研究。1个重要的原因:供需双方的表述和理解出现了偏差。
因此在技术转移过程中,要十分重视供需信息资源采集及信息的传播,牢牢把握“准确“快捷这两个信息传播的基本要素。“准确:把收集到的技术(或企业需求)信息进行核实经专家评估后分类进入信息库。“快捷:多种途径传播技术信息,例如通过网站把信息的内容在第一时间传达给浏览者,再例如通过展览交易会把信息的内容传达和演示给参观者,还例如通过电话、信件等把相关信息反馈到预约登记的难题招标企业或发送给相关技术需求的企业等等。这样一来,能够更容易地形成高效的工作模式,用营销的术语而言就是“把正确的信息传递给正确的人。这样一来,转化的进程就有可能缩短,问题有可能更快地解决。要把精细服务延伸到位
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出一套推进科技成果转化“4步走的工作方法。具体实施按以下4个步骤进行:第1步是明确目标,针对企业需求明确技术选择的目标。第2步是状况调查,包含生产工艺、技术参数、投入产出情况、经济社会效益等等进行调查。第3步是分析论证,综合比较各种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可行性,提出各种选择方案。第4步是选择出最佳技术,根据行政(手段)、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等多层次、全方位挑选,择优选出政策上鼓励、技术上成熟、经济上合理的技术。
在选择技术时,要根据不同生产条件下使用不同类型特别是不同水平的技术。这是由于技术匹配状态是制约其发生转移的又一重要因素,它是指各种相干技术要素之间的依存关系,其中包含技术系统自身的匹配,与其它技术系统之间的匹配,以及与技术受体原有技术系统的匹配等三重依存关系。例如:济南市一家企业生产复合资料,基体资料用矿山尾渣,增强资料用钢筋,在使用过程中由于基体资料吸潮后腐蚀钢筋,企业的难题招标资料里要求转让基体资料的改性技术,我们接到信息后,及时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到企业考察,提出了处理钢筋表面而不对基体资料进行改性的技术,经过试验,达到产品性能要求,相比企业提出的技术要求既节约了资料又减少了生产工序,企业很满意。
要把消化吸收再创新跟踪到位
从企业层面上讲:转化成果不仅是生产1个产品,重要的是在成果转化过程中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技术能够引进,技术能力是不能引进的,只能通过“干中学获得。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内生性的特点,学习能力越强,吸收外部技术的能力就越强,就能够更好地获得自主创新能力。因此在引进技术时,企业一定要注重加强学习和消化吸收,努力形成独立的产品开发能力。
从技术层面上讲:近些年,高新技术产品的技术复杂性明显增加,1个企业很难独立完成。多年来,我们对于促成的成果转化项目,80%以上都进行了常年跟踪。充分利用我院的科技资源和人才优势,针对企业在成果转化中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把服务的内涵和外延有机结合,服务系统延伸到企业,提供配套技术服务,收到了很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