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品牌商标的企业实力和持久力面临考验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指出:“日本的经历说明.塑造1个国际化的商标必须耗费20年到30年的时间,必须投入上十亿美元的资金。”回顾宏基、三星等商标,它们成为国际商标的时间也都耗费了二三十年,没有1个商标能够一蹴而就。2006年,我国发布的首个《中国名牌战略发展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将在“十一五”阶段强势推进商标培育工程,要形成10个世界级商标,培育100个向世界级商标进军的中国自主商标。由此来看,这个发展目标实现起来比较艰巨,由于中国商标要想在国际上立足必须经受住时间和资金的考验。中国企业已经不能再像索尼、宏基、三星当年一样靠时间来创建国际商标了,由于高速的全球化代表着,市场的获得和丢失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在国际竞争中丧失先机,将使得中外商标之间的差距拉得更大。近来,中国企业热衷于通过并购国外企业的方式进入当地市场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国家外汇局发布的《2006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达211.6亿美元,其中,通过收购兼并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已近4成尽管这种投资方式能够使中国企业利用被收购商标的影响力较快地进入国外市场,但所必须的资金数额庞大,且对跨文化的企业融合能力和国际营销管理能力也是巨大考验。据美国贝恩咨询公司调查,有20%的并购由于谈判失败而流产了,实现并购的企业也仅有30%创造了新的价值,其他的70%反而破坏了原有的价值。戴姆勒奔驰公司在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以前,对大型跨国界并购的失败和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研究的结果很相似:超过70%的并购交易在3年内承认失败。事实上,中国企业并购的失败率还远高于这个数字。可见,无论是兼并收购还是直接设厂,中国企业在商标国际化道路上都充满风险。
中国品牌商标廉价的形象认知已经固化
全球著名的英特商标(Interbrand)咨询公司在2005年和2007年分别做了“中国制造(MadeinChina)的调查,结果都显示,国外消费者对中国商标的首要印象是便宜,而高品质排在很靠后(见图11-2).这使得重视品味的国外消费者很少会考虑中国本土商标。但事实上,他们平时所使用的许多商标都是中国制造的,只不过贴上了国际著名商标的标签。据美国商务部的统计结果显示,在美国市场上,服装和鞋子的80%,家电、玩具、唱片、游戏机的0%是中国产品。为了测试自己是否真的能够离开“中国制造”,美国女记者萨拉?邦焦尔尼还在2005年专门做了1个实验:尝试1年不买任何中国制造的产品,看看生活会是怎样。后来,邦焦尔尼把她全家这1年的经历如实记录下来,写成《离开中国制造的1年:1个家庭在全球化经济中的生活历险》一书。她得出的结论是:“假如没有中国制造就无法生存。”既然有那么多的国际商标产自中国,说明“中国制造”在产品质量上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但产品质量与商标形象没有必然的联络,中国商标形象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商标而言仍处于很低的位置,这使中国商标很难卖起价位。例如在摩托车行业,一位日本技术专家认为,“重庆摩托车中小排量成熟车型的质量已达到日本同类车型的80%”,但在亚洲市场上的车价,却相距甚远,重庆造与日本造有高达50%~60%的落差。1个极端的例子是,2005年9月,欧洲一家公司Alvito向欧盟内部市场协调局申请申请注册“非中国制造”(NotmadeinChina)商标。这能够说是对中国商标形象的极大讽刺。更严重的是,国外市场对中国商标的印象不是针对个别中国商标,而是几乎所有的中国商标。换言之,“中国制造”4个字对于中国商标产生了负面影响。造成这种现状的直接原因是中国产品价格低廉,这里有4个方面的具体原因:(1)中国产品价格事实便宜,由于中国工人薪水、生产资源等成本相当低廉;(2)中国产品价格不得不便宜,由于绝大多数中国企业不具备核心技术,产品技术含量低,无法支撑高价位:(3)中国市场上的价格竞争惯性,在中国市场上已习惯利用低价来抢占市场份额,而不清楚怎样通过营销来提升商标价值:(4)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自相残杀”,中国企业经济基础较弱,为了尽快获得订单以站稳脚跟,不得不采取低价方式同其他中国企业竞争,致使中国商标集体形象受损。中国商标廉价形象将在较长一段时间影响中国商标的崛起,低廉的价格与低廉的形象已成为了1个恶性循环,以致于在生产基地大量设在中国的趋势下,一些外国奢侈品商标仍然不敢在中国开设工厂,据《环球奢侈品报告》中文版统计,有86%的中国消费者会由于奢侈商标标有“Madeinchina”的字样而不愿继续购买。中国商标究竟应当怎样改变现有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