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我国地理标志商标两种法律模式并行三套保护制度同在

  
很多企业对我国地理标志商标两种法律模式并行三套保护制度同在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地理标志商标两种法律模式并行三套保护制度同在,希望大家能对我国地理标志商标两种法律模式并行三套保护制度同在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我国地理标志商标两种法律模式并行三套保护制度同在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我国地理标志商标两种法律模式并行三套保护制度同在

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最初的保护,主要是为了履行《巴黎公约》等对地理标志(原产地名称)保护所设定的基本义务。在制度建设的早期阶段,由于国内层面缺乏地理标志法律保护传统,缺乏地理标志产业基础,广大消费者也缺乏对地理标志的认知,再加上相关层面更多是将注意力放在商标、专利和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以至于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虽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就已启动,但却经历较为缓慢的发展过程,未能像著作权、专利和商标的保护那样短期内就取得突破性进展、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保护体系。直到2001年,为了加入WTO和履行《TRIPS协议》所设定的地理标志保护义务,我国才正式将地理标志的保护提升到《商标法》的高度。此后,通过多层面的努力推动,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地理标志产业经济日渐升温,逐步成为引领地方特色产业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至今,经过相关层面长期实践探索,其中包含对国际上多种不同地理标志法律保护模式的参考和借鉴,我国在地理标志保护领域逐渐形成现今“两种法律模式并行、三套保护制度同在”的基本面貌。其中,所谓“两种法律模式并行”,是指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存在商标法与专门法两种并行的法律模式。所谓“三套保护制度同在”,是指我国地理标志保护具体存在以《商标法》等为依据的集体商标和证明商标制度,以《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等为依据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和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等为依据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等。除此之外,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也为地理标志提供补充性保护。我国学界对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关注,大致也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从目前来看,有关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研究成果已颇丰,但学界对地理标志的法律性质等基本理论问题,仍未形成一致认识。例如,有观点认为地理标志为“公权”,有观点则认为地理标志属于“私权”。这两种不同观点和认识,实质上是域外两种不同地理标志“设权”路径在国内层面的某种映射,他们既影响了、也反映了当前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的基本面貌。从实践层面来看,在中国现行商标法体系下,地理标志主要通过申请注册证明商标和集体商标进行保护,依据现行商标法的规定,地理标志商标专用权归地理标志注册商标人所有,因而具有明显的“私权”属性。我国现行专门法保护制度(包含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制度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制度)为地理标志提供的保护,从产品培育、申报、审批,到后续的使用管理、监督和维权,国家公权力直接介入的痕迹十分明显。符合条件的企业对地理标志的使用,必须向政府部门提出申请,并经过严格的审核、审查和核准。由此在中国专门法保护制度下,地理标志实质上被视为一种“公权”在维护。我国地理标志保护“两种法律模式并行、三套保护制度同在”的基本面貌,以及学界对地理标志基本理论问题认识的不一致,能够看出,当前我国地理标志法律保护,不仅在制度建设上不够完善,理论研究也还不够成熟。因制度建设不完善和理论准备不充分,目前我国地理标志保护还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和难题。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