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我国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立法现状

  
很多企业对我国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立法现状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国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立法现状,希望大家能对我国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立法现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我国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立法现状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我国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立法现状

我国对于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研究较晚,较长时间都没有得到重视。在早些情况下,仅仅在一些部门规章中涉及指示性使用的相关规定,例如:1995年7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汽车零部件销售商店、汽车维修站点擅自使用别人申请注册商标的通知》中规定:“未经注册商标人许可,禁止汽车零部件销售商店和汽车维修站点,将中外汽车企业的申请注册商标作为招牌使用;汽车零部件销售商店和汽车维修站点,为了说明本店经营汽车零部件品种及提供服务的范围,应直接使用叙述性的文字,如‘本店销售×××汽车零部件’、‘本店维修×××汽车’等字样,其字体应一致,不得突出其中的文字商标部分,也不得使用别人的图形商标或者单独使用别人的文字商标。”1996年6月《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擅自将别人申请注册商标用作专卖店(专修店)企业名称及营业招牌的通知》中规定:“未经注册商标人容许,别人不得将其申请注册商标作为专卖店、专营店、专修店的企业名称或营业招牌使用;商品销售网点和提供某种服务的站点,在需说明本店经营商品及提供服务的业务范围时,可使用‘本店修理××产品’‘本店销售××西服’等叙述性文字,且其字体应一致,不得突出其中商标部分。”能够看出,两个“通知”实质上在内容方面并无太大区别,规范的是近乎类似的行为,都要求未经商标权人容许,不得将其申请注册商标作为专卖店、专营店、专修店的企业名称或营业招牌使用,并在说明本店商品或服务时,应使用叙述性文字,不得突出商标部分。只不过1996年的“通知”在主体上有所扩大。不可否认的是,在当时这两个“通知”对行政执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其层级不高,内容也不够全面,在实际操作中存在一定的困难,故无法切实解决司法审判中法律困境,现已失效。对于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唯一法律认可,是2006年《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标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其中第26条列举了正当使用商标应具备的3个要件,更是在第27条第3项规定:“在销售商品时,为说明来源、指示用途等在必要范围内使用别人申请注册商标标识的”。这实质上就是指示性合理使用行为。只不过这毕竟只是北京市高院的解答,仅仅在其辖区内指导审判实践,使用范围有限,没有从国家的高度赋予其法律地位,故在司法实践发挥作用的空间很小。值得注意的是,该《解答》先较于北京高院2004年发布的《解答》而言,商标正当使用的判断标准有所不同,不再要求正当使用行为不得造成相关公众的混淆或误认,这体现的司法实践中对此认识的加深。现行《商标法》第59条第1款规定了商标合理使用的几种情形,包含通用名称使用(申请注册商标中含有的本商品的通用名称、图形、型号)、叙述性合理使用(直接标明商品的质量、主要原料、功能、用途、重量、数量以及他特点)以及地名使用(含有的地名)。但并未对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作出规定。从我国的立法趋势来看,在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方面一直存在法律漏洞,尽管有过部门规章和法院司法解释涉及到,但其能发挥的作用很有限,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多都已失效。我国《商标法》尽管对合理使用进行了完善,但仍未涉及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同时,随着社会商业活动的日益繁杂,商标权纠纷也日益增多,就如上文所列举的那样,立法的缺失,导致法院在判决中没有统一的标准,在处理该类案件也面临诸多困难,当然这是我国法律的不健全造成的,长此以往,将会严重损害市场的公平竞争机制,因此,有必要加快建立我国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制度的步伐。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