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3C认证哪里办
合肥3C认证哪里办
合肥3C认证办理,推荐。3C认证流程复杂(涉及申请、测试、验厂等环节),涉及到的办事单位多(申请要向北京CQC总部申请,测试是在地方实验室进行,验厂又必须联络地方的CQC分中心),文件要求多(申请和测试必须提交的专业文件就有二十几份,验厂所需文件更是多达八十几份)。总体而言,3C认证必须很高的专业知识和协调能力,没有经验或第三方协助的话是很难办的。
许多厂家没做过3C认证,可是做过ISO认证,CE认证等简单的认证,就认为办3C认证也是很简单的,申请一下走个过场就能办下来,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没有专业知识、经验和资源,贸然自己去申请,往往花了许多时间精力下去还迟迟拿不到证书,得不偿失。因此办理CCC认证尤其是初次办理,建议找专业的咨询公司办理。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我司就是一家专业从事CCC安全检测和3C认证咨询的服务机构,拥有15年认证咨询行业经验,已服务国内两千多家厂家,是国内3C安全检测和认证咨询行业的开拓者和领跑者,欢迎您来电垂询。
一. 我们的CCC认证服务流程:
二. 我们的CCC认证服务时间表:
备注:以上时间表仅供大致参考,具体的3C认证周期还必须根据产品来具体分析,并且往往差异很大。我们有能力提供加急服务,已满足广大厂商快速获证的需求,欢迎直接来电垂询!
三. 我们的CCC认证服务优势:
1. 15年3C认证咨询经验,全面保障服务质量和服务速度;
2. 可提供加急服务,确保产品上市周期或招标时间;
3. 专业测试工程师的技术支持,提供产品测试整改服务;
4. 专业验厂工程师的全程辅导,确保一次性通过验厂,不通过不收费。
5. 获证后提供免费证书状态监控,每一年年审提醒,确保您证书的长期有效性。
假如您想申请CCC认证,正头疼不知怎样入手,由衷的希望您给我们来电,我们将为您提供最质优价廉的认证方案并提供相关技术支持,确保您顺当获证!
今日通过对《合肥3C认证哪里办》的学习,相信你对认证有更好的认识。假如要办理相关认证,请联络我们吧。
合格的质量体系内审员这么做
在网上看了许多关于“怎样成为一名合格的质量体系内审员、“质量体系内审员合格标准........今日小编给大家分享这篇文章,共勉。
什么叫审核?
审核 audit
为获得审核证据并对其进行客观的评价,以明确满足审核准则的程度所进行的系统的、独立的并形成文件的过程。
A 符合性:对质量体系文件(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B 有效性:质量体系活动与文件要求是否一致,即文件要求是否有效实施。
C 适宜性:质量体系的实施结果是否适合达到质量目标的要求。
D 系统性:审核工作本身要求正规化,有程序能够遵循。
E 独立性:审核应由与被审对象无直接责任关系的人员进行。
质量体系审核的分类
1.第一方审核:1个企业对其自身的质量体系所进行的审核。
2.第二方审核:需方派出审核员(或者由需方委托第三方)按合同规定的要求对它的供方的质量体系进行审核。
3.第三方审核:公正的第三方对申请的企业进行的独立的质量体系审核。
内审员的评选
内审员由企业(组织)自己评选或任命,但需经培训合格对本企业(组织)较了解。
内审员的作用
1.对质量体系的运行起监督作用。
2.对质量体系的保持和改进起参谋作用。
3.在质量管理方面联络领导和员工。
4.在质量体系的有效实施方面起带头作用。
5.在外部审核时,起内外接口作用。
内审员需具备的能力
1.基本能力:
A 交流 B 合作 C 分析判断 D 应变 E学习 F 独立
2.工作能力:
A 审核计划及准备
B 现场审核
C 编写审核报告
D 跟踪与监督改善
3.审核员道德、修养
A 正直、诚实
B 客观、公正
C 尊重对方、尊重别人
D 冷静的态度和坚毅的精神
4.IATF16949对内审员的要求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员应能够证实最少具备以下能力:
a) 了解汽车审核过程方法,包含基于风险的思维;
b) 了解适用的顾客特定要求;
c) 了解ISO 9001和IATF 16949中适用的与审核范围有关的要求;
d) 了解与审核范围有关的适用的核心工具要求;
e) 了解怎样策划审核、实施审核、报告审核以及关闭审核发现。
审核的策划和准备
1.质量体系审核安排的常见问题:
(1)领导重视是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关键
(2)管理者代表要亲自抓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工作
(3)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具体工作必须有1个职能部门来管理
(4)要组建一支合格的质量体系内部审核队伍
(5)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必须有一套正规的程序
(6)建立质量体系时应考虑内部质量体系审核工作
2.拟定年度审核计划
通常1年编制一份年计划,1年内将所有部门、要素都至少覆盖一次,最好是覆盖两次或以上,对重要的和问题较多的部门可适当增加。
编制内审计划注意集中审核和滚动审核相结合。
3.组成审核组
设组长一名,组员若干名,由管理者代表任命,需注意审核的独立性。
4.安排实施计划
明确部门还是条款要求为审核顺序,明确具体安排。
5.收集有关文件并审核
(1) 质量体系文件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要求
(2) 文件间是否有分歧和冲突
6.编写检查表
(1)编制前掌握组织各部门质量职能分配表和各过程的先后顺序
(2)以文件为主要依据,参考条款编制
(3)着重考虑典型的、关键的质量问题,适当照顾通常问题
(4)根据平时掌握的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客观证据和明确样本
(5)有可操作性,项目具体、实用,时间要留有余地
(6)详略得当(检查表主要是为了控制审核进度、防止审核遗漏)
(7)按部门审核要包含涉及的要素,按要素审核要包含涉及的部门
审核的实施
1.首次会议
(1)首次会议的目的:
A说明审核的范围和目的
B 介绍实施审核所采用的方法和程序
C 澄清审核计划中不明确的内容
D 说明审核的重要性和抽样风险
(2)首次会议应正规进行,出席人员要签到,并做好记录。
2.现场审核
(1)现场审核的正确方法:医者诊断:望、闻、问、切。
审核也一样,少讲、多看、多问、多听。
面谈时注意:选择正确的面谈对象,提问应向相关及主要人员提出,而不是无关人员。
正确提问:单刀直入,直截了当地明确提问,不要含糊其词,正确掌握提问的通常技巧,5W1H:WHAT、WHEN、WHERe、WHO、WHY、HOW。
封闭式问题和开启式问题相结合,尽量多提开启式问题:
开启式问题分:
主题式问题
扩展式问题
征求意见式问题
设想式问题
听的技巧:
听的时间应最多,审核员应真诚、耐心、专心地聆听受审者谈话,同时使用鼓励语言或点头等体态语言给予反馈,鼓励对方谈下去。
观察:
审核员在现场要细入观察,并且带着问题去观察,对于有怀疑的地方,不要轻意放过。
查阅文件和记录:
审核员要细心查阅文件,特别对质量记录要细心查看,是否按文件要求去做。
联想和追溯:
质量体系本身就是1个整体,各要素及部门之间有内在联络。
创造1个良好的审核气氛。
(2)现场审核中的常见问题:
控制审核进度:
按计划及检查表进行,不要拖延,如有意外发生,设法补救。
控制审核气氛及纪律。
要相信样本,审核员找寻的是客观证据。而不是不合格。
样品有代表性,随机抽样。
从问题的表面,去找真实的不合格项。
发现不合格时,要深入追究,可加大抽样数。
与被审核方负责人,共同确认事实。
(3)审核的路径和方法:
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
A 自上而下:先到信息比较集中的部门了解总的情况,其次分散到各部门调查。
B 自下而上:先到各部门调查、抽样,其次到集中管理部门去审核确认。
正向和逆向的审核方法:
A 正向:按产品形成过程,从开始到结束。如:合同评审-生产-出货等。
B 逆向:与正向相反,从售后服务开始,步步追溯到合同评审。
按部门和按要素审核:通常集中审核按部门,分散审核按要素。
(4)客观证据:
建立在通过观察、测量、试验或其他手段所获事实的基础上,证明是真实的信息。
存在的客观事实能够成为客观证据,而不是主观臆测。
与质量活动负有责任的相关人员的谈话,能够作为客观证据,而其他无关人员谈话,不能作为客观证据,但必要时,能够去追究证明。
质量记录和现行有效文件能够作为客观证据。
不合格项报告
1.不合格项的明确:
没有满足某个规定的要求,指有关法律、法规、质量体系标准,质量手册、程序文件、有关工作文件等。
2.不合格之类型:
(1)按严重程度分类:严重不合格 轻微不合格 观察项
(2)不合格性质分类:体系性不合格 实施性不合格 效果性不合格
3.不合格项描述
A 事实的描述力求具体,但尽量不写人名,而写职务,代号。
如:时间、地点、现象、文件或记录名,保证有追溯性。
B 问题的性质要明确点明。
C 违反标准或质量手册的哪个具体条款应力求判定得比较确切。
末次会议
1.签到。
2.总结审核过程。
3.总结不合格项的数量和分类。
4.宣读不合格报告,并要求各部门提出改善措施。
5.澄清和回答各部门提出的问题。
6.说明审核是1个抽样过程,内审员仅对看到的证据负责,其他地方可能还有不合格项。
内审报告纠正措施跟踪
1. 审核报告内容
A 审核目的和范围
B 审核组成员和受审核部门名称以及负责人
C 审核的日期
D 审核依据文件
E 不合格项的分布综述
F 质量体系运行适宜性、有效性的结论
2.纠正措施跟踪
A 计划是否按规定日期完成?
B 计划中各项措施是否都已完成?
C 完成效果怎样?是否还有类似不合格项发生?
D 实施情况是否有记录?
内审常见的缺陷
最高管理层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关注程度直接影响内部管理体系审核。对不符合不采取纠正、预防措施就没有意义,而在内部管理体系审核中,由于最高管理层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常常会仅仅指出不符合而告结束。
内审中常见的缺陷有:
没有受过培训的、无经验的人进行内部管理体系审核;
内部管理体系审核有时得不到实施;
流于形式,纯粹为了应付认证公司的审核或相关方的审核;
即使按照文件规定进行审核,但每次审核都是匆匆结束;
没有将内审纳入到日常的工作规划中;
没有对发现的不符合进行跟踪与验证;
内审结果没有纳入管理评审内容之中;
计划不合理,没有突出重点,抽样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