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ISO14001:2015标准之改进,ISO14001:2015标准之绩效评价

  
很多企业对ISO14001:2015标准之改进,ISO14001:2015标准之绩效评价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ISO14001:2015标准之改进,ISO14001:2015标准之绩效评价,希望大家能对ISO14001:2015标准之改进,ISO14001:2015标准之绩效评价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ISO14001:2015标准之改进,ISO14001:2015标准之绩效评价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ISO14001:2015标准之改进,ISO14001:2015标准之绩效评价

ISO14001:2015标准之改进

ISO14001:2015标准之改进

10 改进

10.1 总则

组织应明确改进的机会(见9.1,9.2和9.3),并实施必要的措施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

理解要点:

组织应明确改进的机会。应利用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合规性评价,内部审核,管理评审,持续改

进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采取纠正措施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提高环境绩效。

组织应持续地评价其整体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体系中各个过程的环境绩效以明确改进与创新的机会。最

高管理者通过管理评审直接参与评价。

明确环境管理体系中的实际的或潜在的不符合为改进提供了重要机会。为了实现这种改进,组织不仅应

当了解实际的或潜在的不符合,还应分析产生不符合的根本原因。

可用于改进的信息来源,如:

——从纠正措施中得到的经验;

——标杆和最佳实践;

——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或行将发生的转变;

——内部审核和合规性审核的结果;

——对运行的关键绩效进行监测的结果;

——实现环境目标的进展情况;

——相关方的观点,包含员工、顾客和供方等的观点。

能够改进的方面,如:

——环境绩效;

——过程以及接口;

——组织结构;

——管理体系;

——人员能力和文化方面;

——基础设施、工作环境和技术;

——与相关方的关系。

改进活动包含渐进式改进和对整个组织的重大改进。组织应通过对数据的分析,以明确产品、过程、组

织结构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改进目标。组织应控制和管理改进活动可能带来的风险。

组织应通过以下活动,确保改进成为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一部分:

——通过授权,为员工提供参与改进活动的机会;

——提供必要的资源;

——建立对改进的承认和奖励制度;

——持续提高改进过程自身的有效性和效率。

识别出改进机会后,应当对其进行评价以明确所须采取的措施。应当对改进措施进行策划,并实施对环

境管理体系的相应更改。改进不必同时发生在所有领域。

10.2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发生不符合时,组织应:

a)对不符合做出响应,适用时:

1)采取措施控制并纠正不符合;

2)处理后果,包含减轻有害的环境影响;

b)通过以下方式评价消除不符合原因的措施需求,以防止不符合再次发生或在其他地方发生:

1)评审不符合;

2)明确不符合的原因;

3)明确是否存在或是否可能发生类似的不符合。

c)实施任何所需的措施;

d)评审所采取的任何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e)必要时,对环境管理体系进行变更。

纠正措施应与所发生的不符合造成影响(包含环境影响)的重要程度相适应。

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下列事项的证据:

——不符合的性质和所采取的任何后续措施;

——任何纠正措施的结果。

理解要点:

组织应建立并保持用于处理实际的或潜在的不符合的过程,应规定怎样调查处理发生的不符合的原因。

采取纠正措施,减少产生的环境影响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对发生的不符合和相应采取的措施均应记录

并评审措施的有效性。

凡违背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行为、管理活动及未达到有关的环境绩效要求等均称为不符合。包含违反

日常操作规定、监测结果不符合法规要求,内审中的问题,管理评审中的问题等。

在体系运行中,出现不符合现象是难免的,重要是应按规定对不符合的原因进行调查并采取纠正措施。

首先要明确引起不符合的原因,并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影响,特别是出现紧急事故时更应先解决问题,防

止污染扩散。措施完成后,还需验证措施的效果:调查不符合的原因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或增加维

护硬件设施,或补充修改管理办法,或进行必要的培训等等。

组织出现的不符合现象是多种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措施也应根据不符合现象的严重程度,规定相应的职

责与权限,分级分层次解决。

在设定纠正措施的过程中,应根据不符合发生后所造成后果的严重性及伴随的环境影响的程度。措施应

与实际相符,避免产生小题大做或大题小做的现象。

组织应对发生过的问题以及事后的处理结果给以详实的记录并评审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有效性。

如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存在问题,应对文件进行必要的更改。

10.3持续改进

组织应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与有效性,以提升环境绩效。

理解要点:

持续改进总体绩效应当是组织的永恒目标。组织应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a)通常需开展的活动

—在整个组织内坚持使用持续改进方法,改进组织的绩效;

—为员工提供持续改进方法和工具方面的培训;

—让持续改进产品、过程和体系成为组织每个员工的目标;

—确立目标和措施,以指导和跟踪持续改进活动;

—对改进给予承认和奖励。

b)主要收益

—通过提高组织的能力来获得绩效方面的优势;

—按其战略目标在组织的所有层次来协调改进活动;

—保持对机会做出快速反应的灵活性。

组织中,每个岗位的职能都包含两个要件:保持与改进。保持指的是维护现有技术、管理以及运营准则

的一类活动,改进指的是改进现有准则的活动。创新是对现状的激烈改进,是投入新技术、新设备的结

果。

企业中具有代表性的改进与创新活动:

——“五小活动,即“小发明、小革新、小创造、小设计、小建议

——合理化建议

——技术革新

——小组活动

——设备改造

——制度优化改进

——新产品研发

——企业兼并重组。

标准解读总结:

ISO14001标准所包含的要求必须从系统或整体的角度进行考虑。使用者不应当脱离其他条款孤立地阅读

本标准的特定句子或条款。某些条款中的要求与其他条款中的要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络。例如:组织需

要理解其环境方针中的承诺与其他条款规定的要求之间的联络。

对变更的管理是组织保持环境管理体系,以确保能够持续实现其环境管理体系预期结果的1个重要组成

部分。本标准诸多要求中均提出对变更的管理,包含:

——保持环境管理体系(见4.4);

——环境因素(见6.1.2);

——内部信息交流(见7.4.2);

——运行控制(见8.1);

——内部审核方案(见9.2.2);以及

——管理评审(见9.3)。

作为变更管理的一部分,组织应当提出计划内与计划外的变更,以确保这些变更的非预期结果不对环境

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产生负面影响。变更包含以下示例:

——计划的对产品、过程、运行、设备或设施的变更;

——员工或外部供方(包含合同方)的变更;

——与环境因素、环境影响和相关技术有关的新信息;

——合规义务的变更。

ISO14001:2015标准之绩效评价

ISO14001:2015标准之绩效评价

9.1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

9.1.1总则

组织应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其环境绩效。

组织应明确:

a)必须监视和测量的内容:

b)适用时,监视、测量、分析与评价的方法,以确保有效的结果;

c)组织评价其环境绩效所依据的准则和适当的参数;

d)何时应实施监视和测量;

e)何时应分析和评价监视和测量结果。

适当时,组织应确保使用经校准或经验证的监视和测量设备,并对其予以维护。

组织应评价其环境绩效和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组织应按其建立的信息交流过程的规定以及合规义务的要求,就有关环境绩效的信息进行内部和外部信

息交流。

组织应保留适当的文件化信息,作为监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结果的证据。

理解要点:

组织应考虑已明确的风险和机遇,建立监视测量系统,进行绩效对比,并使监视测量系统随内外部环境

转变而动态调整。建立监视测量系统应考虑以下方面:

a)基于过程,策划过程的绩效指标,考虑废水,废气,噪声排放标准等要求;

b)为将资源集中在最重要的项目上,组织宜明确需监视测量的过程和活动的特性,以及可提供最有用信

息的测量项目。如明确关键绩效指标和关键特性指标,明确负责岗位、数据和信息来源、收集和整理及

计算的方法、测量周期等,以客观、准确地监测组织的运作及组织的整体绩效,客观的评价优势、劣势

、机会和威胁,为组织整体战略制定、日常决策以及改进和创新提供支持:

c)应针对关键绩效指标和关键特性指标,识别、收集和有效应用相关的对比数据以及相关信息(如组织

内部、行业内或行业外标杆的最佳实践),开展内部对比、竞争对比和标杆对比活动:

d)对关键绩效指标和关键特性指标、指标值、测量方法等进行适时评价,使监视测量系统的各要素能够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快速转变和战略的调整,进行动态的、灵敏的调整,以保持协调一致。

这一条款要求组织进行环保监测活动,监测的内容应包含组织的环境绩效、组织与重要环境因素有关的

运行控制、组织的目标的的符合情况,并将其信息形成文件;组织用于监测的设备应用程序来规定其校

准或验证并规定维护办法,校准与维护工作应有记录。

监测是环境管理体系中检查体系进行情况的要素,是对自身环境管理状况的掌握。监测的对象是可能具

有重大环境影响的运行的关键特性。这些关键特性需从重要环境因素出发,通常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a)有关的运行控制:如废水处理站的日常操作、固废的分类、消防设施的点检情况等,它与组织所规

定的运行控制程序密切相关,可与生产现场管理、设备管理、环境卫生管理、能源管理结合起来。

(b)目标策划的措施:组织所设定的目标是通过策划的措施来实现的,大多必须一定的实施周期。在这

一段时间内应保证的正常执行,当发现不能按时间完成时,及时采取措施,保证目标的实现。为此要经

常性地监控的执行情况。

(c)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监测项目或环境绩效评估的内容:环境绩效需通过具体的指标或参数来评估,

通常将包含法律所规定的内容。这些项目通常是可测量的,通过仪器或数据统计进行分析和比较,并判

断组织对法规的符合情况怎样。

监测的结果应记录下来,反映体系的运行情况和实际效果。

监测所使用设备仪器是得到校准和良好维护的,以保证监测结果的可靠性。监测所使用的方法应符合国

家有关监测方法的规定。仪器校准的频率与方法应予以规定。

监测的目的是发现问题,改善环境管理体系。因此,监测结果身并不能反映问题所在,而要对监测的结

果进行评估,判断组织的环境绩效、运行控制、目标等的执行或完成情况。

在战略制定过程和战略部署、日常运作过程中,都必须对监视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分析,包含趋势分析、

对比分析、因果分析和相关分析等,以找出监视测量结果和信息的内在规律和彼此之间的关系。宜根据

关键绩效评价结果,明确问题的根本原因和资源使用的重点。

组织对监视和测量结果的分析和评审,不仅要评审自身长短期目标和计划的达成情况,并且要考虑在竞

争性环境下的绩效对比,并评价组织应对内外部环境转变和挑战的快速反应能力。评审的输入可包含:

绩效数据和信息的监测、分析结果,管理体系审核、合规性评价的结果,战略实施计划、改进和创新举

措的实施状况,内外部环境的转变等。

组织应综合考虑所存在问题的影响、紧急程度以及绩效趋势与对比等因素,识别改进的优先次序和创新

机会,将评价结果转化为具体的改进和创新举措,使有限的资源配置到最必须改进和创新的地方。当改

进和创新举措涉及外部时,还必须将其展开至供方和合作伙伴。

组织应监视和维护相关信息,并分析对组织战略和方针的潜在影响。

9.1.2合规性评价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评价其合规义务履行情况所需的过程。

组织应:

a)明确实施合规性评价的频次;

b)评价合规性,必要时采取措施;

c)保持其合规情况的知识和对其合规情况的理解。

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合规性评价结果的证据。

理解要点: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过程,以定期评价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定期评价法律法规的符合性。应规定

:评价的频次、人员能力要求、内容、方法、输出、措施等。

合规性评价可针对多项或单项法律法规要求。评价合规性的方法许多,如通过下述过程:

a)审核;

b)文件和(或)记录评审;

c)对设施的检查;

d)面谈;

e)对项目或工作的评审;

f)常规抽样分析或试验结果,验证取样或试验;

g)设施巡视和、(或)直接观察。

组织应当根据其规模、类型和复杂程度,规定适当的合规性评价方法和评价频次。评价的频次取决于一

些因素如以往的合规性情况、所涉及具体法律法规要求等。开展定期的独立评审是值得推荐的作法。

9.2内部审核

9.2.1总则

组织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实施内部审核,以提供下列环境管理体系的信息:

a)是否符合:

1)组织自身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

2)本标准的要求;

b)是否得到了有效的实施和保持。

理解要点:

内部审核是组织的自我检查与评判,内审的过程应在审核方案指导下进行,需定期开展。内审是针对环

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与保持是否符合计划,是否符合标准要求进行判断。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是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进行判断,为此内审应全面完整,应覆盖ISO14001环境管

理体系标准中的所有要求,覆盖组织的所有重要环境因素,并对组织目标的实现程度和实现环境目标的

策划活动的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审核。审核应包含组织内所有的部门,部门所涉及的关键要素。

9.2.2内部审核方案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1个或多个内部审核方案,包含实施审核的频次、方法、职责、

策划要求和内部审核报告。

建立内部审核方案时,组织必须考虑相关过程的环境重要性、影响组织的转变以及以往

审核的结果。

组织应:

a)规定每次审核的准则和范围;

b)选择审核员并实施审核,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性与公正性;

c)确保向相关管理者报告审核结果。

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审核方案实施和审核结果的证据。

理解要点:

组织应策划、制定、实施和保持1个或多个审核方案。审核方案是指针对特定时间段所策划并具有特定

目的的一组(一次或多次)审核安排。审核方案包含策划、组织和实施审核的所有必要活动(见

ISO19011)。审核方案应立足于环境重要性和以往的审核结果。

环境管理体系审核应保证其客观性、系统性和文件化的要求,应符合ISO19011:2011的要求。实施审核

通常可分为两种方式;集中式,即一次性全面审核,包含所有环境管理体系要素和管理部门;滚动式,

即将各部门要素分开,一次审核1个或几个部门或要素,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全部要素与部门的审核,需

要严格的计划安排。

内审过程应包含:

a.待审核的活动与区域;

b.审核的频次;

c.管理与实施审核的职责;

d.审核结果的通报;

e.审核员的能力;

f.实施审核的方法与步骤;

g.审核问题的处理。

内部审核的效果往往取决于内审员的能力,审核工作可由组织内部人员或组织聘请外部人员承担。

9.3管理评审

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

效性。

管理评审应包含对下列事项的考虑:

a)以往管理评审所采取措施的状况;

b)以下方面的转变:

1)与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内外部问题;

2)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包含合规义务;

3)其重要环境因素;

4)风险和机遇。

c)环境目标的实现程度;

d)组织环境绩效方面的信息,包含以下方面的趋势:

1)不符合和纠正措施;

2)监视和测量的结果;

3)其合规义务的履行情况;

4)审核结果。

e)资源的充分性;

f)来自相关方的有关信息交流,包含抱怨;

g)持续改进的机会。

管理评审的输出应包含:

——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的结论;

——与持续改进机会相关的决策;

——与环境管理体系变更的任何需求相关的决策,包含资源;

——环境目标未实现时必须采取的措施;

——如必须,改进环境管理体系与其他业务过程融合的机遇;

——任何与组织战略方向相关的结论。

组织应保留文件化信息,作为管理评审结果的证据。

理解要点:

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应进行管理评审,管理评审的内容是环境管理体系的运行情况,包含方针、目标和其

他体系要素的适宜性等,管理评审应对体系的适用性、充分性和有效性做出判断。管理评审前应收集到

足够和必要的信息,如内审的结果,外部要求的转变等。

管理评审是组织的最高管理者定期实施的,通过对环境管理体系的全面评价,提出新的要求与方向,从

而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

管理评审的内容和范围十分广泛,包含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各个方面,这就要求评审以前收集足够的信

息,这些信息与评审的内容大致如下:

——内审和合规性评价的结果;

——目标的实施程度和组织的环境绩效;

——转变的信息:如法律、法规的转变、组织机构或新产品、活动的转变等;

——相关方关注的问题:如市场的要求、抱怨等;

——体系的有效性和适宜性评价;

——纠正措施的状况,上次管理评审的后续措施、改进的建议等。

管理评审完成后,应对环境方针、目标的适宜性作出判断,是否必须进行调整、修改或提高,对体系其

他要素是否需加以修正也应做出判断。

管理评审工作应形成评审的结果、结论或建议。这些结果与建议都应在评审后予以落实,加以实施。评

审过程应保留文件化信息。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由于组织所处的内部环境(如:组织机构、产品、技术、工艺、设备

)和外部环境(如:法规、外部相关方、标准)的不断转变,客观上要求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也要不断

转变。这种转变有可能导致方针和目标的修改,在这种情况下,组织应及时地调整或改进原有的环境管

理体系,以达到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持续地与内外部环境的转变相适应。

持续适宜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环境方针、体系要素的策划适合与组织自身的性质、规模和环境特点;

2)与组织原有的管理规范相融合,与其他管理体系(QMS、OHSMS)相兼容;

3)体系文件适合于本组织员工(能力、素质)理解和使用。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结充分性:在评价环境管理体系或持续改进时,会涉及到环境因素识别是否充分

、重要环境因素评价是否充分、职责是否充分分配等问题。假如发现某项活动的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

素未被辨识或评价,或尽管辨识或评价了,但对怎样控制重要环境因素,没有制定控制措施,或对控制

管理的职责未给予明确规定。也就是原有的环境管理体系可能存在不充分的情况,而管理评审就是要发

现环境管理体系中存在的这种不充分性,并使之得到改进,体系不断得到完善改进。

持续充分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体系是否覆盖认证范围(部门和所有现场);

2)体系是否完整包含标准要求的所有管理要素;

3)体系各项措施和文件是否能确保PDCA的有效运行;

4)所提供的资源是否充分。

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有效性: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活动并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而环境管理体系的

有效性是组织实现所设定的方针、目标和职责的程度。如:方针的贯彻、目标的实现、重要环境因素的

控制、员工环境意识和能力的提高,自我完善机制的完善等体系的整体绩效不断改进。

持续有效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1)方针、目标能否实现;

2)对所评价出的重要环境因素能否实现有效控制;

3)通过监测测量、不符合纠正措施、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等要素的实施,组织是否形成了1个能自我发

现、自我纠正、自我完善的良性机制;

4)员工是否通过体系的实施提高了环境意识,能自觉遵守与本岗位有关的各项作业指导书的要求;

5)符合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要求。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