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智能储物柜商标属于哪个类别,中澳商标异议制度比较(注册商标异议怎么办)

  
很多企业对智能储物柜商标属于哪个类别,中澳商标异议制度比较(注册商标异议怎么办)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智能储物柜商标属于哪个类别,中澳商标异议制度比较(注册商标异议怎么办),希望大家能对智能储物柜商标属于哪个类别,中澳商标异议制度比较(注册商标异议怎么办)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智能储物柜商标属于哪个类别,中澳商标异议制度比较(注册商标异议怎么办)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智能储物柜商标属于哪个类别,中澳商标异议制度比较(注册商标异议怎么办)

智能储物柜商标属于哪个类别

在现实生活中碰到过许多朋友问某某产品属于商标类别的哪一类,小编想对大家说,告诉你到底是哪一类其实根本是没有用处的。注册商标最要紧的是选对产品,当然类别是选对产品的第1步,作为1个没有接触过商标的人而言,仅仅告知其商品所属类别是不行的。例如有人问:智能储物柜商标属于哪个类别?

其中第六大类和第20大类都有关于容器的产品。

第六大类中的11小类钱箱(金属或非金属)060029,保险柜(金属或非金属)060034,保险箱(金属或非金属)060034,现金保险箱060066,电子保险柜060472

13小类:压缩气体或液态空气瓶(金属容器)060050,贮酸金属容器060065,锡罐060093,金属储藏盒060093,存储和运输用金属容器060094,冷铸模(铸造)060096,压缩气体或液态空气用金属容器060112,马口铁制包装物060119,金属信箱060120,金属制冰块模060150,金属筐060199,金属包装容器060231,(贮液或贮气用)金属容器060232,搅拌灰浆用金属槽060279,金属琵琶桶060287,金属桶箍060288,金属桶060289,普通金属盒060295,桶用金属塞060296,金属密封盖060297,金属瓶盖060299,金属瓶帽060299,瓶用金属密封盖060299,金属瓶塞060300,瓶用金属紧固塞060300,液态燃料用金属容器060338,金属浮动容器060340,金属大桶060354,金属铸模060384,金属桶架060391,容器用金属盖060395,金属箱060398,桶用金属活嘴060402,金属卸料斗(非机械)060418,金属工具箱(空)060424,金属工具盒(空)060423,金属制五加仑装汽油罐060466

集装箱C060030,压缩气体钢瓶和液压气减压阀C060031,啤酒罐C060032,瓶用金属螺旋盖060442

第20大类中的第2小类:滗析葡萄酒用木桶200017,鱼篮200021,装卸用非金属货盘200054,液态燃料用非金属容器200065,存储和运输用非金属容器200068,非金属浮动容器200069,非金属托盘*200072,非金属大桶200081,塑料包装容器200100,非金属桶200119,板条箱200128,运输物品用带盖篮200143,运输用非金属货盘200145,搬运用非金属货盘200146,面包师用面包筐200163,非金属、非砖石蓄水池200174,非金属、非砖石容器(贮液或贮气用)200174,搅拌灰浆用非金属槽200206,非金属箱200207,非金属琵琶桶200210,装瓶用木箱200238,非金属筐200243,非金属、非砖石制信箱200244,玩具箱200256,软木瓶塞200029,软木塞200030,桶用非金属活嘴200042,木桶板200087,容器用非金属盖200112,非金属桶架200120,非金属桶箍200211,桶用非金属塞200213,非金属密封盖200214,非金属塞200214,非金属瓶盖200219,非金属瓶塞200220,瓶用非玻璃、非金属、非橡胶塞子200220,瓶用非金属螺旋盖200285,非金属工具盒(空)200301,非金属工具箱(空)200302,非金属制五加仑装汽油罐200311,木制或塑料制箱200315

※塑料周转箱C200009,玻璃钢容器C200010

以上是关于智能储物容器的所有类别及产品,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产品。

中澳商标异议制度比较

中澳商标异议制度比较

商标异议制度是对商标核准制度的一种补充,为商标权利人维护商标权利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对维护商标权利的稳定起到了保护作用。我们从中国和澳大利亚的商标异议制度在异议期限、异议理由、审查方式、救济措施和权利转移制度等方面展开论述,目的在于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以促进我国异议制度的完善。一、异议期限不同我国的商标异议申请必须在商标初审公告之日起的3个月内提出,异议期限固定。澳大利亚《商标法》不仅规定了权利人3个月的异议期,并且规定了宽展期,异议人能够在3个月的公告期内提出合理理由要求延长异议期限,并且,若是由于异议人的错漏,或异议人代理人的错漏,或异议人遭遇不可抗力而导致未能及时提出异议的,在异议期结束后注册商标前的任何时间,异议人仍能够申请延长异议期。若被异议人曾是异议人的雇员、代理商,或异议人遭遇不可抗力,或异议人与被异议人企图协商解决异议的,能够要求申请注册官给予1个宽展期;基于前三项原因之一的还能够在异议期限过后再要求宽展期,不受3个月异议期内提出宽展申请的限制。法律设定时限制度是为了督促权利人及时行使权利,避免请求权处于睡眠状态,维护相对人的权利。因此时效制度直接关系到1个国家制度的完善。但情况各有不同,澳大利亚《商标法》显然规定得更为详细、更具有前瞻性。我国尽管对异议的时效采用了固定的时间界限,不可延长,但假如异议之后权利人还提出争议,也算是对异议期限较短且相对固定的一种补充。二、异议理由不同我国异议理由能够基于在相同或类似商品或服务上构成近似商标、恶意抢注别人使用在先的商标、违反《商标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的规定等理由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提出商标异议申请,而澳大利亚提起异议的理由比我国提出异议的理由更加宽泛。依据澳大利亚《商标法》第二条第五款的规定,异议理由主要包含:(一)基于澳大利亚《商标法》第四条第二款的驳回理由提出异议申请,包含:商标构成欺骗性近似,包含某种标记(通常指国家名称、标志性建筑或国际组织的徽记等),商标不能以书面形式表现,商标不能区别申请人商品或服务,商标具有不良影响或其使用违反法律规定,可能造成欺骗或引起混淆的。此条规定与我国《商标法》第十条的规定近似。(二)商标的申请人不是其所有人,即可由于商标注册申请人不是商标所有人而对注册商标提出异议。此条规定类似于我国《商标法》第十三条和第十五条的规定,可是在法律用语上更为宽泛,可操作性更强。(三)异议人在先使用了近似的商标,即异议人在相同或近似商品或服务上在先使用了相同或近似商标,被异议商标与之实质相同或近似,同时要求异议人在 使用相关商标后仍在持续使用。此条规定相当于我国《商标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可是其规定更加宽泛,仅要求权利人使用在先,而不要求其已经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四)申请人没有使用商标的意向,即认为被异议人没打算将申请商标在澳大利亚投入使用,包含自己使用、转让或许可使用。被异议人是否有使用商标的意图,一般采用推定的方式。而我国采用严格的申请注册在先使用原则,被异议人是否有使用或是否有使用的意图不作为异议的理由。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澳大利亚的法律规定更为科学,是对有限的商标资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对商标通过使用才具有生命力的商标制度的尊重。(五)被异议商标与在澳大利亚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商标近似。在被异议商标的申请日前或优先权日期前,另一商标已具有一定知名度,被异议商标的申请注册会引起消费者的混淆或误认。这一规定与前述(二)、(三)项异议理由共同构成了我国《商标法》第三十一条的规定。(六)商标包含虚假地理名称。与我国《商标法》第十六条的规定类似。(七)商标注册申请文件与《商标法》规定有冲突,或申请信息虚假。在中国的商标异议制度中,该种情形不属于异议的理由,是作为商标争议的理由而存在的。(八)恶意申请。这是各国民法第一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在澳大利亚《商标法》中的兜底规定。而我国《商标法》则未明确规定“诚实信用原则”,两相比较,澳大利亚《商标法》的规定无疑更为详尽。三、异议审查方式不同我国商标异议申请通常是由异议人提出异议申请并提交相关的证据资料,再由商标局通知被异议人进行答辩;被异议人答辩后,商标局进行书面审查,并直接作出异议成立与否的裁定,采用的是书面审查制度。而澳大利亚《商标法》第五十四条规定“申请注册长官必须就异议给异议人和申请人以听证的机会”,也就是说澳大利亚申请注册长官必须充分听取异议人和商标注册申请人(即被异议人)的意见,给予其听证的权利。四、对裁定的救济程序不同我国《商标法》规定在商标局作出商标异议裁定后,当事人能够在收到裁定书之日起15天内向商标评审委员会提交异议复审申请,对商评委的裁定不服的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而澳大利亚《商标法》规定“申请人或异议人可就申请注册长官根据第三十三条所作的裁决向联邦法院上诉”,也就是说异议人能够在申请注册长官作出裁决后直接向联邦法院上诉。尽管,澳大利亚的异议制度相比我国的异议裁定的救济程序少了1个行政评审程序,可是在行政效率等方面比我国行政作为的效率确有较大的提高。五、提出异议的权利转移不同我国《商标法》没有对商标异议申请的权利是否能够转移作出规定。而澳大利亚《商标法》则规定了异议人在提交异议申请时,能够请求申请注册长官裁定被异议商标的权利转移给异议人。澳大利亚的制度是目前许多国家采用的制度。在中国,假如权利人提出商标异议,即使异议理由成立,权利人仍必须另行提交申请注册申请,方能取得被别人抢夺的商标权。无论是从当事人的维权成本上还是从行政作为的成本和效率上看,澳大利亚《商标法》无疑更为完善。综上所述,我国的商标异议制度无论是和澳大利亚的异议制度相比,还是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在制度的设计上还有诸多值得完善之处。笔者建议,我国应当更多地遵从立法本意,从权利人的角度出发,为商标的申请注册和权利的维护建立快捷的通道,构筑有效的防线。何 敏 王合锋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