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指明商标权人的商标合理使用的具体类型,指示性合理使用判定与商标性使用判定及混淆可能性判定之间的关系

  
很多企业对指明商标权人的商标合理使用的具体类型,指示性合理使用判定与商标性使用判定及混淆可能性判定之间的关系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指明商标权人的商标合理使用的具体类型,指示性合理使用判定与商标性使用判定及混淆可能性判定之间的关系,希望大家能对指明商标权人的商标合理使用的具体类型,指示性合理使用判定与商标性使用判定及混淆可能性判定之间的关系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指明商标权人的商标合理使用的具体类型,指示性合理使用判定与商标性使用判定及混淆可能性判定之间的关系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指明商标权人的商标合理使用的具体类型,指示性合理使用判定与商标性使用判定及混淆可能性判定之间的关系

指明商标权人的商标合理使用的具体类型

指明商标权人的商标合理使用的具体类型从西方国家的商标立法和司法实践来看,指明商标权人的商标合理使用主要包含如下类型。第一,为说明商品特点、服务的内容等而对别人商标进行的合理使用。我国有学者称该合理使用为指示性合理使用,认为客观地说明商品或者服务的特点、用途等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使用别人申请注册商标的行为构成合理使用。[224]欧共体法院审理的BMW公司与Deenik侵犯商标权案的焦点问题就是这种合理使用问题。在该案中,被告是主要经营BMW二手车并从事该种汽车修理和维护的汽车修理主,他在不属于BMW的特约经销商的情况下使用了“BMW修理维护”的广告。欧洲法院认为,被告有权在经销二手车时使用原告的商标做广告,这是保障被告将从事该种牌号的汽车销售和维修信息提供给社会公众所必需的。第二,对商品零部件、配件或重新包装的商品等作说明时使用别人商标。我国学者称该类使用为平行使用,是指在自己的商品上非显著性地正当使用带有先前商标的商品。根据平行使用理论,将附载别人商标的商品作为自己商品的一部分时,只要不是突出使用该商标,以致使人误认为是自己商品的商标,就属于商标的合理使用。[226]在商品进行重新包装、翻新等情况下,也会出现对商品原真实情况进行说明而使用别人商标的情形。1924年,美国最高法院通过“普里斯特尼茨”案确立了“说明事实情况原则”。被告普里斯特尼茨购买了“Coty”香粉和“Coty”的大瓶香水后,将其重新包装进行销售。由于被告在销售中使用了原告的商标,原告提起诉讼要求被告停止使用自己的商标。霍姆斯大法官在判决中称:“当商标的使用方式没有欺骗公众时,我们看不出商标使用的词汇会如此神圣不可侵犯,甚至于都不能用它而言明事实情况。”第三,在比较广告中使用别人商标。早在1968年,美国第九巡回法院在Smithv.Chanel,Inc.一案的判决中就指出,和别人商品作比较时使用别人商标不构成混淆的,不构成侵犯商标权。该案中,原审被告、二审上诉人史密斯以Ta'Ron公司的名义经营香水批发业务,在广告中他称自己的“SecondChanCE”与世界上最好的香水的Chanel#5(25美元)的味道相同,但价钱仅有7美元。第九巡回法院在判决中指出,只要不存在来源混淆或者赞助关系的误认,没有获得专利的香水生产者就不能阻止其他生产者生产该香水仿制品。

指示性合理使用判定与商标性使用判定及混淆可能性判定之间的关系

在目前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并没有对指示性合理使用与混淆可能性判定之间的关系形成统一的裁判规则。而事实上,关于指示性合理使用判定与商标性使用判定以及与混淆可能性判定之间的关系,目前在学术界也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有观点指出,混淆可能性判断应该前置于商标合理使用(正当使用)的判断,商标合理使用应该作为涉案行为已经成立混淆可能性后的一项抗辩权利,因此在商标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中无需再考虑混淆可能性。也有观点认为指示性合理使用已经构成非商标性使用,因此其就不具有产生混淆的可能,因此商标的指示性使用判定中应该排除混淆可能性判断。而还有观点认为,指示性的使用是一种商标的使用行为,而假如行为本身在必要且合理的限度内,其结果就应当是不会造成混淆可能性,因此不构成混淆可能性也就属于指示性使用的构成要件之一。关于指示性合理使用与混淆可能性判定之间的关系,从美国的司法实践来看,如前文所述,各联邦巡回法庭分别采纳了不同的裁判思路。除美国联邦第三巡回法庭将指示性使用与不构成混淆可能性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积极抗辩理由之外,其他几个联邦巡回法庭均将指示性使用的检验标准与混淆可能性的检验标准结合起来,并在指示性合理使用中进行混淆可能性判定,而并不将指示性使用作为独立的抗辩理由。但美国联邦第三巡回法庭在判决书中提到:“这并不代表着在相关案件中不必须首先进行混淆可能性判断。即使构成了混淆,假如符合指示性合理使用测试标准,那么该使用也是正当的。”从该表述来看,联邦第三巡回法庭还是偏向于认为在相关案件中应该将混淆可能性判定前置的。在欧盟商标指令中,关于指示自己的商品或服务的使用目的的这一类使用行为,在现行《欧盟商标指令》的第14条第1款第(c)项的规定中并未提及不构成混淆可能性的要求;但在BMWv.Deenik案中,法院认为“被告无论是用于经销宝马二手车的商标使用行为,还是用于指示自己所提供服务的用途的商标使用行为,均不得使人认为自己的经营与商标所有人有商业上的联络,尤其不得使别人误认为被告是商标所有人或是特约经销商”。必须注意的是,按照我国现行《商标法》第48条的规定以及司法实践中形成的裁判规则,在判定涉案的商标使用行为是否构成侵犯商标权行为以前,首先应当对涉案行为是否构成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行为进行判定。商标性使用的判定,其制度价值在于划定商标法的调整范围,其目的在于判定涉案行为是否进入了商标权的权利控制范围。涉案使用行为构成商标性使用是对该行为进行侵权判定的前提。而从法律逻辑上来讲,商标的指示性使用应该属于商标的合理使用中的一种行为,应该是属于商标专用权的限制范畴,是一种合理使用的抗辩权。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抗辩应当在侵犯商标权判定之中进行主张。商标合理使用的判定与商标性使用的判定并不处于同1个层面之上,更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判定类似的店招之上使用别人商标的行为时,首先应判定其是否构成商标性使用。在构成了商标性使用的情况下,若被告提出相应抗辩,再进行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判定。因此,构成商标指示性合理使用的行为理应属于构成商标性使用的行为。混淆可能性的判定是侵犯商标权判定的重要环节,制止商业混淆也是商标法中商标权禁用权的主要功能和目的。而从以上对美国和欧盟立法例及司法判例的考察来看,指示性合理使用创立的初衷,乃是为了某些生产经营主体在商业活动中更好地指明自己所提供的商品或服务的来源与别人或者适用于别人的商品或服务,为使用人创设的一种在必要情况下能够不经许可合法使用别人商标的侵权例外。在指示性合理使用中,对别人商标的使用效果只能是指向于权利人的商品或服务,而不能对应到使用人自身。指示性合理使用应当遵守诚实信用的工商业惯例。因此,不构成相关公众的混淆和误认应当是构成指示性合理使用的必然结果和内在要求,同时也是设立指示性合理使用例外制度的前提。从这个角度上来讲,能够认为无混淆可能性是指示性合理使用的构成要件。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