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包过程(4.1.5)怎样理解?
外包过程在许多企业都存在,认证公司在审核时通常都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考核。
一、外包过程释义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转变,1个组织的经济运行形式,某些过程或环节,“由外部方实施的情况,已经越来越普遍。一些公司的“供、产、销系统,一头或二头在外(“由外部方实施),有的只抓两头,中间生产过程“由外部方实施。因此说,标准的这一修改,不仅是标准自身功能――“统一性的必须,更是适应社会经济形态发展,提升标准的“活力所需。
对“外包和“采购的区别,争论也不少。就在最近也还有人问笔者,到底“外包和“采购区别在哪儿?我说,4.1注2还不够清楚吗?另一位专业人士用更通俗的语言作了回答:“外包是我要你做,你按我要求做好,采购是我用你做好的产品。
二、“外包过程不仅仅是要“识别,更要求对其进行“规定
4.1条款正文最后一句所更替的2个关键的动词,即“识别改为“规定,是1个层次性的转变。按2000版标准审核,外包过程控制,通常认为在体系中已得到识别,并在手册中表明“按7.4条款要求控制云云,假如没有发现产品质量由于外包控制不当而发生问题,通常认为已满足标准要求。改“识别为“规定后,就必须受审方有“规定的证据。笔者认为,审核过程至少应获取以下证据:
(1)手册或其他有效文件,对影响产品符合性要求的任何外包过程控制的“类型和“程度有必要的规定内容。这一点也应作为文审的重点内容之一。
(2)对这些控制措施的规定和实施是否满足了“产品要求符合性。
(3)对这些“规定内容的实施证据在现场审核中必须抽到。
三、有关“类型和“程度的理解
4.1条款正文最后句新增“类型和程度5个字,不仅对外包过程控制作了范围限定,更明确了控制的重点所在。新增的注3列出了受影响的3个主要因素,三大因素相互联络不可分离。笔者认为必须更重视的是第3个因素,应用7.4的能力。在7.4条款中,2000版早已规定控制“类型和“程度的要求。笔者认为:控制的“类型和“程度,结合具体的1个组织,就演变成了具体的控制形式和方法。每1个组织的运行方式不同,当然对外包过程的控制方法或手段也不同。但这些具体的方法或手段应该和必须涵盖标准要求,即体现控制的“类型和“程度。
例如,制造行业中对产品形成过程中关键性的外包过程控制,往往用签订“协议或“合同的方式。在协议签订前,做好严格的外包方的调查评定工作。这个调查评定工作的方法和形式,也要根据具体情况,按控制的类型和程度要求来明确。例如,是实地考察调查还是以电话询问调查?是全面调查还是重点调查?总而言之要策划到具体的实施内容。笔者曾接触到一家小微企业对外包热处理重新选择和评价的情况,热处理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程度非常大,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控制过程。由于成本、时间以及它条件的限制,实地调查、要求对方提供必要的信息,以及签订合同或协议之类的作法都无法有效进行。这家企业就采用了网上调查和同行调查的方法,即在网上和同行中获取了大量的有效信息,为准确的决策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具体情况,对外包方控制的类型和程度要求进行了策划。
笔者也接触一些对外包过程控制要求较高的企业,不仅仅签订外包协议和合同,还派遣常驻代表在外包方监视控制产品的实现过程。对于一些产品符合性潜在影响不大的,外包分担程度较轻的外包过程,“通过应用7.4实现所需控制往往以验收或检验外包产品方式控制,能够称之为“验收把关类型。
四、对外包的特殊过程的控制
制造行业中必须确认的过程往往是特殊过程。如上面列举的热处理、电镀,还有喷塑、焊接(根据情况定)等等。对这些特殊过程的外包控制,除了应符合标准7.4条款外,还必须符合7.5.2条款要求。对外包特殊过程控制的难点和重点,还是关键字:“过程确认。现场审核中取证的核心内容也是围绕这几个关键字。笔者理解,不管对这些过程怎么控制,按照7.4要求进行调查评价是首要的工作或程序,这项首要工作中就应包含了7.5.2的要求。至少要包含:
(1) 是否满足法定要求(如电镀企业是实行生产许可证资质的单位);
(2) 企业的规模与影响;
(3) 涉及具体内容就应按照7.5.2 a)—e)条覆盖(包含过程评审准则、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设备档次、人员状况、过程控制的其他内容包含是否应建立记录等)。
调查评价的结果应能证实具有提供满足产品要求符合性的能力。
对外包过程的识别与控制,越规范越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