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的优势与不足
SPC的核心是利用控制图,强调全过程监控、全系统参与,用科学方法(主要是统计技术)来保证全过程的预防。SPC不仅适用于质量控制,更可应用于一切管理过程(如产品设计、市场分析等)。正是它的这种全员参与管理质量的思想,实施SPC能够协助企业在质量控制上真正作到“事前预防和控制,SPC能够:
- 对过程作出可靠的评估;
- 明确过程的统计控制界限,判断过程是否失控和过程是否有能力;
- 为过程提供1个早期报警系统,及时监控过程的情况以防止废品的发生;
- 减少对常规检验的依赖性,定时的观察以及系统的测量方法替代了大量的检测和验证工作;
- 区分散布的正常原因和异常原因,作为采取局部措施和对系统采取措施的指南。
- 有了以上的预防和控制,应用SPC还能够促进企业:
- 降低成本;
- 降低不良率,减少返工和浪费;
- 提高劳动生产率;
- 提供核心竞争优势;
- 赢得广泛顾客;
- 更好地理解和实施质量体系。
应用SPC对生产进行工序质量控制时,可能会出现两类错误:
第I类错误:把处于统计控制状态下的生产工序误判为处于非统计控制状态,称为第I类错误。把犯第I类错误的概率称为第I类风险,记为α。
第II类错误:把处于非统计控制状态下的生产工序误叛为处于统计控制状态,称为第II类错误。把犯第II类错误的概率称为第II类风险,记作β。
通常情况下,要同时避免两类错误是不可能的。当样本大小一定时,α越小,则β越大,反之,α越大,则β越小。实践证明,3σ范围可使两类错误造成的总损失最小,较为经济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