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北京市人社局制定了以训稳岗补贴和临时性岗位补贴政策实施细则,预计将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合计约40亿元的补贴,至此,北京市已经发布了一系列关于企业补贴政策。企业可获得补贴的类型、不同类型补贴企业申领条件及关键问题解答,今日给大家做1个全面的解读。
可获得补贴类型
大型企业
失业保险费返还
500元/人-新职工岗位适应性补贴
1000元/人-一次性培训补贴
岗补社补-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
以工代训新型学徒制见习人员补贴
中小微企业
最高3000元/人-以训稳岗补贴
1540元/人-临时性岗位补贴(培训)
失业保险费返还
500元/人-新职工岗位适应性补贴
1000元/人-一次性培训补贴
岗补社补-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
以工代训新型学徒制见习人员补贴
非企业性质单位
岗补社补-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
见习人员补贴
企业申领条件
1、失业保险费返还
参保企业
• 具有独立法人、未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黑名单的北京地区企业;
• 参加失业保险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12个月以上;
• 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低于本市上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1.3%(大型企业)/全国上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5.5%(中小微企业)。
困难企业
• 具有独立法人、未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黑名单的北京地区企业;
• 参加失业保险并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12个月以上;
• 上年度未裁员或裁员率低于全国上年末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目标5.5%;
• 满足去年度利税总额同比(二零一八年)下降50%以上;
• 去年连续两个季度出现亏损,且今年第一季度出现亏损;
• 制定了稳定就业岗位措施的中小微企业。
参保企业、困难企业只能二选一
2、毕业生社会保险补贴
•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民办非企业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个体工商户等各类用人单位;
• 须是在毕业年度内招用应届高校毕业生,且是北京市户籍;
• 依法签订1年及以上期限劳动合同、按规定缴纳职工社会保险、按月足额发放不低于当年本市职工最少薪水标准1.2倍的薪水。
申请单位、劳动合同签署单位、社会保险缴纳 单位、薪水发放单位须保持一致
3、见习人员补贴
• 在本市登记申请注册的各类型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
• 依法生产经营,具备提供见习服务能力,有专门的见习指导人员和见习管理计划;
• 能够为见习人员提供一定生活补助和工作生活上的便利,能够提供必要的劳动防护用品;
• 为见习人员办理重大疾病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手续,保险期限为1年。
4、一次性培训补贴
• 今年组织职工参加技能提升培训的本市参加社会保险企业(含缓缴)。
5、以训稳岗补贴
• 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规划,属于科技创新、城市运行保障、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参加本市失业保险的中小微企业;
• 受疫情影响,今年2-4月生产经营收入同比下降80%(含)以上。
6、临时性岗位补贴
• 符合首都功能定位和区域发展规划,属于科技创新、城市运行保障、生活性服务业等重点行业参加本市失业保险的中小微企业;
• 受疫情影响,今年2-4月生产经营收入同比下降80%(含)以上。
临时性岗位补贴与以训稳岗补贴可同时申请
7、新职工岗位适应性补贴
• 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未被列入严重违法失信企业黑名单的北京地区各类企业(含央企)。
企业补贴申领Q&A
1. 怎样知道本企业属于中小微企业还是大企业?
答:大企业和中小微企业的区划依据《关于印发小微企业划型标准规定的通知》 (工信部联企业〔2011〕300号)来明确。原则上,中小微企业和大企业的认定以我市享受阶段性减免社会保险的企业划型为准。
2. 企业经审核不合格后,什么情况下能够重新提出申请?
答:(1)不合格原由于“未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12个月以上 的,可于满足“足额缴纳失业保险费12个月以上条件时,向参保所在区经办部门提出申请。
(2)不合格原由于“被列入失信企业名单的,可在企业不属于失信企业时,向参保所在区经办部门提出申请。
3. 新职工适应性补贴适用的人员范围是什么?
答:(1)去年1月1日以后新招用;(2)技能类岗位职工;(3)依法签订12个月及以上劳动合同;(4)申领补贴时新招用人员须在本企业连续缴纳城镇职工社会保险3个月及以上;(5)申领补贴时新招用人员须仍在本企业就业。
4. 新职工适应性培训的内容有什么要求?
答:由企业根据就业岗位技能需求和企业生产经营特点自主明确。岗位适应性培训应突出实操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要将劳动者权益保护、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工伤预防、工作生活常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纳入培训内容。
5. 一次性培训补贴政策享受时间段是什么时间?
答:培训开始及结束时间均在今年内,符合条件即可申请。申请截止时间2021年3月31日。
6. 一次性培训补贴政策出台前的培训,能够追溯么?必须具备什么申请资格条件?
答:发文以前的线上培训可追溯补贴,要求线上培训平台应具备签到申请注册、答疑测试、学习记录功能,学习过程可查询、可追溯,具体由各区人力社会保险局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