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美国商标淡化保护的简明历史回顾(5)

  
很多企业对美国商标淡化保护的简明历史回顾(5)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美国商标淡化保护的简明历史回顾(5),希望大家能对美国商标淡化保护的简明历史回顾(5)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美国商标淡化保护的简明历史回顾(5)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美国商标淡化保护的简明历史回顾(5)

在2007年9月的DVF案件中,原告设计并生产联邦申请注册的DVF品牌的高质量女士套装与女服。原告诉称被告未经许可制造、进口、销售假冒的DVF产品,并且通过Ebay网对假冒产品进行进出口销售和许诺销售。原告取得证据后,请求法院颁发临时禁令以及没收令;并认为被告的行为是不正当利用了原告的商誉,且被告的产品低劣,导致原告商标的丑化。一审法庭通过简易程序支持原告的想法,被告提出上诉。被告辩称其质量并不低劣,没有专业的眼光根本无法辨别其假冒的产品与原告产品的区别,因此没有构成丑化。上诉法庭首先承认,TDRA中确立了两种淡化模式:一种是弱化,一种是丑化。并且依据立法文本看,应采取淡化的可能性标准。由于原告的商标在全美驰名没有疑义,并且被告是在原告商标驰名之后进行假冒行为,因此符合淡化的前提条件。被告的产品尽管有质量极好的,但证据显示有不少退货者,因此在构成消费者混淆之余,存在丑化。不过,法庭尽管一直在探讨丑化,但最后的结论则指构成“淡化”,似乎刻意回避丑化与淡化之间的从属关系。以上4个案例,从表面上看似乎将丑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扩张。例如,在类似于“平行进口”的TEMPUR‐PEDIC棆案中,法官认为商标丑化的理解不应该那么狭窄。PepsiCo案和DVF案中,法官都将产品假冒的行为归结到商标丑化之列。然而,仔细分析这些案例,会发现这种扩张完全不必要,甚至是错误的。至少在这3个案例中,由于同时存在商标混淆,其危害完全应该是混淆所导致的必其次果。在商标混淆之外增加商标丑化的救济,事实上和没有增加救济没有什么两样。并且,在DVF案中,被告的辩护也使得丑化的认定显得荒谬:按照这一思路,似乎被告的产品质量和原告质量不相上下的话就没有丑化,甚至还有“美化”———这显然不是被告侵权的根源。TEMPUR‐PEDIC棆案中消费者认为是原告的售后服务质量有问题,PepsiCo案中认为原告的产品在瓶盖上没有进行技术处理而可能伤人———从而产生对于原告的商誉的损害。这都是典型的混淆行为。因此假如说存在“商标丑化”,那也不过是混淆的必然的、附随的后果。把丑化附加在这样一种行为上,并不会给商标权人带来实际的利益,相反还会混淆侵犯商标权与商标淡化之间的关系。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