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商标混淆的主观意图与证据

  
很多企业对商标混淆的主观意图与证据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商标混淆的主观意图与证据,希望大家能对商标混淆的主观意图与证据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商标混淆的主观意图与证据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商标混淆的主观意图与证据

(一)被告的主观意图在美国商标保护的前期,被告的主观故意曾经被作为认定不正当竞争法是否存在混淆可能性相关,被告在主观上是否具有侵权的故意只是明确混淆可能性是否存在的相关因素。被告的主观意图与混淆可能性的关联性表现在3个层次:(1)意图与混淆分别属于不同主体(被告和消费者)的心理状态,二者之间并无内在逻辑关系。被告的意图通常对消费者是否发生混淆不产生影响,因此被告不得以善意作为不侵权的抗辩理由。(2)假如被告具有这种意图,法院将更偏向于认定混淆可能性的存在。(3)侵权认定的关键在于混淆可能性的存在与否,即使被告具有侵权的故意,但假如客观上并未造成混淆或不存在此可能性,仍将不能认定侵权。换言之,即使被告不存在主观故意,但只要客观上存在混淆可能性,也会被法院认定侵权成立。当然,这并不代表着被告的主观意图没有任何价值了,其价值体现在:法院认定侵权之后,被告的主观意图可能会对法明确救济方式,如禁令的形式和范围、损害赔偿金、惩罚性赔偿等产生影响。(二)实际混淆证据美国法院并不要求原告提供实际混淆证据作为获得救济的前提,理由是:(1)侵犯商标权诉讼具有预防功能,由于“1个人能够获得预防性的救济,而不必等待威胁性的伤害变成现实”。在被控侵权人刚开始被控侵权行为,或者在即发侵权行为的情形下,市场上很少发生甚至没有发生实际混淆。假如将实际混淆证据规定为救济的前置条件,侵犯商标权诉讼的预防功能就将落空。(2)即使存在实际混淆,实际混淆证据也往往难以获得。方面,消费者即使发生了混淆,也可能根本没有意识到被混淆;另一方面,消费者即使意识到了混淆,通常也不会向相关权利人通报。因此,“根据《兰海姆法》,原告不必须证明存在实际混淆即可获得胜诉,这是个黑体字法(blackletterlaw),由于实际混淆很难证明,法律要求的仅是对来源发主混淆的可能性”。可是,实际混淆在证据上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一些法院认为实际淆具有决定性的证据作用,“即使缺少其他证据,实际混淆被证明很可能就必须做出混淆可能性的认定”。然而,大多数法院尽管承认实际混淆是强有力的甚至是最好的证据,但并不认为它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对于原告提交的实际混淆证据,法院还必须从两个方面进1步加以分析:(1)混淆是否是由于商标的使用所导致的。造成混淆的原因许多,例如生产地址、厂商名称的雷同等都可能导致混淆,对实际混淆证据不加甄别地使用可能是不恰当的;(2)要将实际混淆证据数量与消费群体的总量加以比较。很少数量的实际混淆证据可能被认为是不重要的,或是法律不认为意的屑事”,仅凭数量稀少的实际混淆证据就认定侵权成立可能是有失公允的。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