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我国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的整体构造(怎么申请商标注册)

  
很多企业对我国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的整体构造(怎么申请商标注册)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国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的整体构造(怎么申请商标注册),希望大家能对我国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的整体构造(怎么申请商标注册)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我国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的整体构造(怎么申请商标注册)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我国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的整体构造(怎么申请商标注册)

我国法律中涉及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的主要是《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商标法》中涉及未申请注册商标的主要是第13条第2款规定的未申请注册驰名商标制度、第15条第1款和第2款规定的被代理人、被代表人商标的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第32条后半段规定的禁止不正当抢注别人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第59条第3款规定的使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未申请注册商标有条件继续使用制度。《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涉及未申请注册商标的主要是第6条规定的保护有一定影响商品标志的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这些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均具有自己独特的制度目标与功能,每一种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针对一种未申请注册商标或者某种未申请注册商标的某个方面,共同构成我国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其归结起来能够区划为以下三种。1.未申请注册驰名商标制度,此系申请注册取得商标权体制下商标权取得的一种特殊机制。《商标法》第13条第2款规定的未申请注册驰名商标制度是保护程度最强的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1982年《商标法》没有规定驰名商标,1993年第一次修正的《商标法》第27条规定了“用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商标的,由商标局撤销该申请注册商标”。同时修正的《商标法实施细则》第25条规定,“违反诚实信用原则,以复制、模仿、翻译等方式,将别人已为公众熟知的商标进行申请注册的”属于“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申请注册的行为”。驰名商标首次以“已为公众熟知的商标”之名进入商标法中。直到2001年《商标法》第二次修正,《商标法》第13条第1款才对未申请注册驰名商标进行了专款规定。2013年第三次修正的《商标法》第13条第1款首次明确对驰名商标予以保护,第2款继续规定未申请注册驰名商标,第14条第2款、第3款、第4款分别明确了驰名商标认定的法定情形,第14条第5款明确禁止使用驰名商标进行广告等商业活动。至此,我国建立起了较为完备的未申请注册驰名商标保护制度,对未申请注册驰名商标的构成要件、认定机构、认定条件、认定规则与法律效力均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未申请注册驰名商标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商标实践发展和履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义务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我国商标实践来看,尽管因采用申请注册取得商标权体制原则上不保护未申请注册商标,然而未申请注册驰名商标不仅客观上已经产生了实际利益,并且其实际利益已经超过了相同或类似商品上的大多数申请注册商标,不予保护不仅不公平,并且对其保护力度不够也是不公平的。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义务来看,《巴黎公约》第6条之2要求成员国通过申请注册豁免给予未申请注册驰名商标对抗混淆的权利,我国《商标法》第13条第2款正是履行《巴黎公约》关于未申请注册驰名商标保护的国际义务所作出的规定。从我国《商标法》第13条第2款的规定来看,未申请注册驰名商标不仅能够制止别人抢注,使别人已经抢注的申请注册商标归于无效,禁止别人使用,并且能够请求损害赔偿。能够说我国商标法事实上已经赋予未申请注册驰名商标以相当于申请注册商标的商标权,未申请注册驰名商标制度事实上是申请注册取得商标权体制下一种特殊的商标权取得途径,是一种因使用达到驰名程度进而取得商标权的途径。2.普通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此系对有实际影响的普通未申请注册商标的保护制度。我国《商标法》第32条后半段、第59条第3款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共同构成普通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这些条款在不同制度背景下对具有一定实际影响但影响尚未达到驰名程度的普通未申请注册商标提供保护,是我国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1982年《商标法》采用较为彻底的申请注册原则,仅有申请注册商标才能获得商标权,未申请注册商标在商标法上没有任何地位,既不能禁止别人使用,也不能阻止别人申请注册,更不能请求侵权救济。1993年《反不正当竞争法》最早对普通未申请注册商标进行了规定,其第5条第2项规定,“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别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的行为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有人能够制止别人的侵权行为并请求损害赔偿。由于这种未申请注册商标已经具备一定的“知名”度但未达到驰名商标的程度,其所规制的即为普通未申请注册商标。2001年第二次修正的《商标法》第31条后半段规定了“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这种商标的所有人能够制止别人抢注。“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具备了“一定影响”但显然未达到驰名状态,因此,其仍然是一种普通未申请注册商标。2013年第三次修正的《商标法》新增第59条第3款规定了商标先用权,“已经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在别人申请注册之后能够有条件继续使用。从制度的内容和功能来看,《商标法》第59条第3款能够看作是对《商标法》第32条后半段的进1步深化和补充。由于《商标法》第32条后半段只能阻止别人恶意抢注却无法阻止别人善意申请注册,而不管别人是善意申请注册还是恶意申请注册,《商标法》第59条第3款均使得在先使用人能够继续使用其商标。因此,能够说《商标法》第59条第3款使得在先使用人能够对抗别人的善意申请注册,是对第32条后半段的深化。当在先使用的未申请注册商标所有人因自己的疏忽未能在法定期限内阻止别人的注册商标或者申请宣告别人的申请注册商标无效时,恶意抢注的申请注册商标无法被撤销,此时,《商标法》第59条第3款能够避免在先使用的未申请注册商标所有人反过来被起诉侵犯商标权的风险。因此,能够说《商标法》第59条第3款又是对第32条后半段的补充。我国《商标法》第32条后半段和第59条第3款规定的未申请注册商标的条件是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规定的未申请注册商标的条件是具有一定影响,而具有一定影响显然仅有经过使用才能产生。因此,这些条款规定的普通未申请注册商标均须为实际上已经形成的商标。所不同的是,《商标法》第32条后半段赋予在先使用的有一定影响的商标以阻止别人抢注或使得别人抢注无效的效力,第59条第3款赋予在先使用的有一定影响的商标在别人申请注册之后继续使用的权利,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则赋予在先使用并有一定影响的商标以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禁止别人混淆性使用并请求损害赔偿的效力。能够说,在《商标法》第32条后半段、第59条第3款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6条的共同配合下,除了地域性、可否转让等方面,普通未申请注册商标已经具有了非常强的法律效力,能够对未申请注册商标所有人的现有利益提供较为充分的保护。3.被代理人、被代表人商标制度,此系在特殊关系中对未申请注册商标的保护制度。我国《商标法》第15条规定了被代理人、被代表人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这也是我国未申请注册商标保护制度的组成部分。与未申请注册驰名商标受到法律保护的过程类似,其最初同样是在1993年《商标法》规定了“用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注册商标”之后,经由1993年《商标法实施细则》第25条获得保护,并于2001年《商标法》第二次修正时被正式纳入法律。2013年第三次修正的《商标法》在吸收司法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增加规定了第15条第2款,将抢注被代理人、被代表人商标的主体范围适当扩大。与我国《商标法》第13条第2款类似,《商标法》第15条同样是国内商标实践发展和履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义务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我国商标实践来看,抢注被代理人、被代表人的商标是一种“以欺骗手段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取得申请注册的行为”,为社会道德所不容。而从履行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义务来看,《巴黎公约》第6条之7要求保护被代理人、被代表人的商标。根据《巴黎公约》第6条之7的规定,对被代理人、被代表人商标的保护是一种对特殊情况即存在代理或代表关系情况下的未申请注册商标的保护。基于《巴黎公约》该条的目的,此处的代理、代表关系应该作广义理解。我国2013年《商标法》第15条第2款既是我国商标实践发展的结果,也是为了满足《巴黎公约》第6条之7的要求。我国《商标法》第15条规定的被代理人、被代表人商标不仅能够阻止抢注,申请宣告抢注的商标无效,还能够禁止别人使用。当然,被代理人、被代表人的权利只能针对代理人、代表人行使,其权利仍然限于具有特定关系的人。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