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中国人的版权意识真的是向来薄弱吗?

  
很多企业对中国人的版权意识真的是向来薄弱吗?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人的版权意识真的是向来薄弱吗?,希望大家能对中国人的版权意识真的是向来薄弱吗?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中国人的版权意识真的是向来薄弱吗?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中国人的版权意识真的是向来薄弱吗?

有不少人说,中国人的版权意识向来薄弱,国内的不少大的视频平台,刚开始都是靠盗版资源起家的。别的先不说,“中国人的版权意识向来薄弱”,真的如此吗?

让我们来看看古人的版权意识。

古人的版权意识,经历了1个逐渐成长和完善的过程。

唐朝以前的,印刷术还未出现,艺术作品的流传范围有限,因此人们的版权意识比较薄弱。也少有人去关注所谓版权,毕竟在那情况下仅有出身贵族的少数人才玩得起书画作诗,这些小众玩家个个都不好惹,敢侵犯他们的版权,必须的可不止是胆量。

直到唐朝出现了雕版印刷术,文学作品不再流行于小圈子,它能够流传市井之间娱乐大众了。但同时,这些作品人人都能够传阅、抄写甚至再印刷,版权问题自然而然就产生了。

元稹就遇到过这样的烦恼,他和好基友白居易的诗双双中招,诗集没收到一毛钱的版权费,却被印成册子放到集市上去卖了。

这事放到今日可是要打官司的,但唐朝人没那个意识,元稹甚至很看得开,觉得这样有利于更多的人知道他和白居易的诗。

到了宋代,盗版逐渐猖獗,导致人们版权意识大大提升。很少有人像元稹那么心大了。

苏轼遇到盗版他诗集的人,很生气的吐槽“这些奸商太让人心烦。他们喜欢把我的文章拿去刊刻,早晚找个机会把他们的雕版毁掉。等我有空了,自己选文章自己出版!”

自己出版自己的书,在宋代不是个稀罕事。朱熹出过一本《论孟精义》,就是自印自销,朱熹著,朱熹印刷社出品。可就是这样,也有盗版书商翻印,朱熹也拿这些人没有办法,写信给朋友说“此举殊觉可笑,然为贫谋食,不免至此,意亦可谅也”,算了算了,那些盗版我的人,也是为了糊口,当然选择原谅他啦。

宋朝的盗版书多到什么地步?有情况下连皇帝手上的都不一定是正版。

不过也有人因此得福,有个不知名的文学家叫洪迈,他写了本《容斋随笔》,没几个人知道,可是被盗版成了《甚斋随笔》之后反响却不错,甚至一路流传到了宋孝宗手里,宋孝宗看了之后非常欣赏,当面夸奖了洪迈,洪迈因祸得福,万分感慨“书生遭遇,可谓至荣!”。

为了打击盗版,宋朝的出版商也做了各种努力。

一些比较有名的出版商,会为自己设计专门的商标,刻印在文章末尾,叫“坊牌号记”,简单的表明出版商的名字和所在地址,有点类似于品牌商标或者水印:买书认准xx街xx坊,正版出品!

官方也会保护文人的著作权,文人能够向国子监申报不得翻版的声明。例如:程舍人在其刻印的《东都事略》目录后有长方牌记云:“眉山程舍人宅刊行。已申上司,不许复版”,段昌武在他的《丛桂毛诗集解》三十卷在国子监登记有“禁止翻版公据”。可是古代版权属于官府的庇护,并没有明确的法律制度保护。

不过,官方尽管维护版权,但也不代表着任何情况下都能让你去争取自己的版权。

又是我们熟悉的乾隆,他不仅爱盖章还爱写诗,他一生写了四万多首诗,但写的都不怎么样。尴尬的是,四万首为数不多的看得过去的,也是由他身边的御用文臣专门修饰润色过的。

大学士沈德潜的工作就是给乾隆当枪手,“润色”诗词,因此而备受恩宠。沈德潜过世之后,他的后人帮他整理文集,这人比较缺心眼,把沈德潜代笔乾隆的几首诗也收录进去了,这简直明晃晃的在说皇帝找人代笔了,乾隆怎么能忍,一怒之下,鞭尸沈德潜,还抄了他的家。

不管怎么说,古人或许对于“版权”这个概念比较模糊,但并不代表着没有版权保护的意识,甚至还会在有限的印刷技术下,发明专门的商标声明,来防止盗版。

企业易知识产权,商标免费查询入口,人工分析,结果更精准,申请注册不成功退全款。中国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旨在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知识产权专业服务。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