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专利分析“未完待续”

  
很多企业对专利分析“未完待续”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专利分析“未完待续”,希望大家能对专利分析“未完待续”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专利分析“未完待续”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专利分析“未完待续”

上上周,丑丑姐姐写了一篇文章,分析了申请人引证和审查员引证文献的差异(相关链接:申请人引证文献和审查员引证文献的比较分析),由于丑丑思维短路没有分析下去,猫老师看了很捉急,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专利分析有三道大题:选择题、证明题、问答题。问答题是要回答分析工作中最为重要的“专利分析需求所提出的问题,是一切专利分析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分析的目的的关键大题;选择题是模块化工作模式下的专利分析的具体分析内容,对什么标引项进行统计?从什么维度进行比较?属于操作层面的题目。而证明题则是连接问答题与选择题的桥梁,怎样利用统计比较的数据来完成对真实世界现状的确认以及对未来道路的预测?其是从数据结果到达分析结论的重要环节。

通常,通过“穷举、排除、综合3个手段来完成“常态、异常点、追问这三大“八卦步骤的第3步。我们来看1个例子。

在《申请人引证文献和审查员引证文献的比较分析》一文中给出了这样一段分析“申请人引证文献和审查员引证文献在技术上的共同点是,仅有非常小的一部分的主分类号与目标文献主分类号(D01F)相同。审查员引证的606件文献中仅有80件的主分类号也为D01F,占比为13.2%,申请人引证的3006件文献中仅有505件的主分类号也为D01F,占比为16.8%。这说明在检索时扩展分类号的重要性。

基于“3步法中关于最接近现有技术的评判标准可知,在审专利通常应当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是同一技术领域,而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定义可知,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具备从相近领域获取信息的能力。由此能够想见,大多数在审专利“理应与引证文献领域相同,少部分则为相似。这就是所谓的基于对产业、技术、审查等等信息和工作通常的认知所建立起的“常态观点。

基于常态,就会意识到“仅有非常小的一部分的主分类号与目标文献主分类号(D01F)相同是值得进1步深入研究的“异常点。得到“异常点不仅仅是上一轮分析的结束,还应当是下一轮“追问的开始。故而,当分析结论落在“说明在检索时扩展分类号的重要性戛然而止时,难免令读者产生了一种分析未完待续的感觉(在盆有圈吐个槽,被作者提“你来啊,这还得了?今夜不睡,也得来呀!)。

于是,开启重要的第3步“追问。追问第1步“穷举,将所有能想到的原因列举出来,以便逐一排查。

穷举:引证文献和在审专利主分类号不一致的原因有什么?

思考角度:分类号本身、分类号赋予过程、分类号代表的技术,三者各自的特点是什么?审查员引证、申请人引证,二者各自的习惯是什么?

1.D1不一致

(1)分类号版本变更引起的整体改变,例如,新变更导致对比文件为旧分类号,文献库尚未更新旧文献的分类号;

(2)该技术与其他分类号的技术高度交织,具体分类号受单纯撰写顺序影响较大,例如,同一物质的蛋白分子和核酸分子分配在不同的分类号下;

(3)606件中其他520余件不是D1.而D2等,其领域选择度略高于D1.导致文献分配在高度近似领域;

(4)该领域技术从研发习惯上看,通常是近似领域转用而来;

(5)该领域技术应用范围广,申请人在背景中大量提以及他应用类文献;

2. D2等不一致

除了分类号版本和撰写习惯以外,还可能包含:

(1)该领域技术方案细节较多,通常结合3篇以上对比文件评述,导致D2等占比较大;

(2)技术存在通用性,可借鉴其他近似领域;

(注:以上,由于本人专业与该领域不符,所谓穷举可能并未完成,仅提供示例和思路。)

穷举的目的是为了便于排除,由于在分析工作中证实比证伪能难,因此,通常的思路是先通过证伪排除部分错误选项,再综合未被证伪的可能性以以及他维度的分析结果,综合得出最为可能的正确的分析结论。

排除:通过下述确认工作,来看看能排除什么原因。

(1)确认是否存在分类号变更历史;

(2)确认排名较为靠前的引证文献分类号与在审专利分类号,两个分类号的技术关系

(3)确认平均审查员引证数

(4)和技术专家进行探讨,确认该技术领域的研发习惯

(5)确认技术的应用领域范围

综合:根据剩下的所有的可能原因项以以及他相关维度的分析结果,给出综合的结论。(PS,假如看了前面所有结果,却难以综合出1个结论,要么这道题就是无解的,缺少足够的支撑结论的数据,考虑放弃分析这个内容;要么就是分析人员对数字规律缺少天赋直觉,考虑转行)

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通过重复“分解-比较这一循环,来捕捉新的值得挖掘的点。例如,对于排名较为靠前的引证文献的分类号,审查员和申请人重叠度怎样?假如重叠度较差,或者某一方出现高排名全新分类号,则重复“穷举、排除、综合这一追问步骤。除此之外,还能够变换统计方式,一篇在审专利的D1和D2均为X分类号,记作1次,还是2次,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不同的,其所代表的分析意义也是不同的,记作1次较记作2次,能更准确地体现分类号关联关系中的“距离;而记作2次较记作1次,更能体现“强度。

通过完成上述一系列的动作,一方面,可能使得分析的结论不仅仅停留在“检索时应扩展分类号这一层面,还能进1步地解释和回答,应当扩展到什么分类号?为何要扩展到这些分类号?审查员怎样能与申请人求同存异?申请人怎样更好地撰写背景技术和选取引证文献?等等一系列问题,能够使得分析报告结论的角度更加多元化。另一方面,即使对于“检索时应扩展分类号这一结论,也将给出更加有力的支撑,从而回答好“到底为何要扩展分类号这一问答题。

在阅读分析报告时,“未完待续的感觉经常涌上心头,有时可能只是分析人员未能意识到分析工作尚未完成,有时也可能仅仅是受限于时间等因素无法彻底完成分析工作,每当看到这样的分析报告时,都会感觉有些遗憾。希望此文,能稍稍减少这些遗憾吧。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