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ISO9000:2015认证持续改进的实施,ISO9000:2015认证的必备条件

  
很多企业对ISO9000:2015认证持续改进的实施,ISO9000:2015认证的必备条件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ISO9000:2015认证持续改进的实施,ISO9000:2015认证的必备条件,希望大家能对ISO9000:2015认证持续改进的实施,ISO9000:2015认证的必备条件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ISO9000:2015认证持续改进的实施,ISO9000:2015认证的必备条件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ISO9000:2015认证持续改进的实施,ISO9000:2015认证的必备条件

ISO9000:2015认证持续改进的实施

ISO9000:2015认证持续改进的实施

ISO9000:2015认证继续改进的实施过程中。促进质量管理体系的继续有效运行:

作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依据和标准的质量手册、顺序文件和工作手册也应当不时修改和完善,1. 继

续改进体系文件。随着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由于我对标准理解的逐步深

人,为了进1步提高体系文件的符合性而作修改;二是由于客观环境转变,为了符合组织的具体情况,提

高体系文件的适应性而作修改;三是由于内审、管理评审或第三方审核认证中发现了问题,为实施纠正措

施而涉及到对体系文件进行纠正性修改;四是为了防止形成“两张皮使体系文件与税收管理相互协调一

致,提高其协调性而进行修改。无论是哪一种修改,最终都是为了保证体系文件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

性,并使体系文件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进1步提高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体系文件的继续改进依赖

于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组织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都有不时发现体系运行问题、不时提出修改意见和建议

的权力与义务。

实现组织自我完善的重要管理手段。内审的目的验证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实施效果以及各项质量活动

是否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要求,2. 继续改进内审和管理评审。内审和管理评审是组织质量管理体系的主要

自纠、自励机制。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要求组织建立并坚持文件化的质量体系,制作并保管质量记录,通过对每项工作的目的范围、职责、顺序

、责任等方面予以梳理确认,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满足5个W,3. 继续改进控制方法。质量管理体系运作模

式的实质是制度化管理的思想。 1个H即做什么(WHA T由谁做(WHO何时做(WHEN何地做(WHERe为何做

(WHY,怎样做(HOW从而使工作的考核规范(质量体系文件)考核依据(质量记录)考核方法(内部质量审核)都

明确化、制度化,形成制度化的管理体制。体系运行过程中,毫无疑问发生大量的纸质记录,尽管工作职责得

到落实,但带来了相应的悖论:工作效能降低,行政利息增加。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改进控制方法,成

为提高管理效率的殊途同归。

所有的控制都应一针对减少和消除不合格,4. 始终坚持预防为主。ISO9000 规范强调。尤其是预防

不合格。对严重不合格项、一通常不合格项和观察项所采取的纠正措施,尽管能够消除和减少问题的再发

生,可是问题既然呈现了就毫无疑问已经造成了质量损失,发生了一定的利息漂浮,形成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亡羊补牢实属无奈,终究不是上乘之策。预防为主,即质量的优劣不是由检验决定的而是通过过程形成的

因此质量管理要强调预防为主。要积极制定有效的预防措施,认真分析产品的规范及与产品质量有关的所

有过程、操作、质量记录、数据统计分析和顾客意见等,明确可能出现质量问题的根本原因,积极寻求和准确

掌握改进时机,预先消除一切可能发生不合格(包含潜在不合格)因素,防患于未然。变事后控制为事中、

事前控制,变间接控制为直接控制,即改变在偏差、问题呈现,造成了一定损失和利息漂浮后,才采取纠

正措施的事后控制,尽量通过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使他能敏锐地察觉到正在呈现的问题并及时采取纠正

措施,实现事前控制和过程控制.以减少偏差发生的概率。

ISO9000:2015认证的必备条件

ISO9000:2015认证的必备条件

1.企业是否真正理解并应用了高级结构所倡导的体系的PDCA循环,是否已将组织的经营目标与日常

运作管理相联络起来,组织目标和管理体系预期结果是否已清晰展示,是否已得到有效沟通。

2.组织是否真正理解领导力在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是否重新梳理了最高管理者与各层次作用之间的

职责分配,是否明确了各阶层的职责与权限,是否有效利用了与顾客互动的活动来理解顾客的需求转变

,组织层面的决策是否充分评估了影响组织绩效的各种风险和机遇,组织是否建立了应对这些风险和机

遇的管理手段。

3.组织是否已设立绩效指标并落实考评,组织是否明确了目标及过程绩效指标并已分解到各个过程

、职能和层次上。是否已为各个目标指标制定了管理方案并制定了考评制度和定期实施监视及考评。

4.组织是否已实现从实践中学习成长、积累知识,是否已明确了知识管理的职责,是否已识别所需

要的知识,是否在动态地监视组织对知识的需求,是否已明确了知识的来源,是否已策划出了知识的收

集、保持、更新、分享的途径与方法,是否为应对转变提前做好了知识的储备。

5.组织是否已为应对转变做好了准备,是否在动态地监视变更,是否评审了所有变更并理解了变更

带来的影响,是否已针对风险制订了预防措施及所需的资源。

6.组织是否充分理解了过程运行环境对于人的影响,是否明确了过程中的人文环境状况,是否明确

了辅导机制,是否建立了对员工的认可激励安排,或者其他有利于调动员工参与主动性的方法。

7.组织是否充分理解了与相关方的关系并已落实关系管理,是否已评估了相关方对绩效重要性的影

响,是否已明确了体系有关的相关方,是否已明确了相关方的预期与要求,是否已制定了相关方的关系

管理手段(尤其是沟通手段)

8.组织是否充分考虑了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的影响,是否已在产品设计阶段考虑融入了绿色设计

的理念。

9.文件化信息的要求是否得到满足,标准中对文件化信息的要求是否已在体系文件中得以策划并展

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