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我国首次举行专利审查员独立审查上岗宣誓仪式,我国首次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开庭审案

  
很多企业对我国首次举行专利审查员独立审查上岗宣誓仪式,我国首次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开庭审案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我国首次举行专利审查员独立审查上岗宣誓仪式,我国首次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开庭审案,希望大家能对我国首次举行专利审查员独立审查上岗宣誓仪式,我国首次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开庭审案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我国首次举行专利审查员独立审查上岗宣誓仪式,我国首次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开庭审案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我国首次举行专利审查员独立审查上岗宣誓仪式,我国首次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开庭审案

我国首次举行专利审查员独立审查上岗宣誓仪式

专利审查员独立审查上岗宣誓仪式现场,把誓言变成行动把承诺化作追求争做优秀专利审查员。

“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审查员,我宣誓,恪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客观公正,准确及时,忠实履行审查员职责,尊重发明创造,为促进科学技术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奋斗!”9月2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首次举行专利审查员独立审查上岗宣誓仪式,36名来自各专利实审部门和专利审查协作中心的新审查员代表,面对专利法庄严宣誓。

在铿锵有力的乐曲声中,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副局长杨铁军、局专利局副局长张茂于分别为36名新审查员代表颁发了《独立审查证书》。

“专利审查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一项核心业务,是立局之本,事业之基,国家知识产权局党组始终高度重视;专利审查员队伍是我们局的一支核心队伍,我们局历来也是高度重视,去年局里还专门围绕‘六个好’,就是招录好、培训好、使用好、管理好、发展好、稳定好,出台了加强专利审查员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这些意见目前都在落实当中。”申长雨的讲话,引起了现场新审查员们的强烈共鸣。

“希望你们要站位全局看待审查,发自内心珍视审查,全心投入做好审查,不断学习胜任审查。”申长雨的一席话,令与会者深受鼓舞,备感振奋。申长雨标明,站位全局看待审查工作,就是要看到专利审查是专利确权的核心环节,具有“双向传导”功能,向前能够促进创新能力的提升,向后可促进专利价值的实现。因此,专利审查是一项事关知识产权强国建设、事关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工作,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发自内心珍视审查,就是要明白专利审查是国家法律赋予审查员的神圣权力,是一项严肃、神圣的工作,承担着重要的责任,要珍视手中的权利,切实做到严以用权,秉公用权。全心投入做好审查,是由于审查工作不仅必须十分严谨、精益求精,有情况下还显得比较枯燥,非常辛苦,长期做一名审查员,必须静得下心、沉得下身、钻得进去,要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精神和意志。要立足“三性判断”和“三大支撑”,认真对待每一件专利申请,做到授权有理、驳回有据、客观公正、标准统一,使专利权经得起时间和市场的检验。不断学习胜任审查,就是要充分认识到审查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法律性、程序性都很强的工作,是一项常做常新的工作,仅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积累,才能够胜任。

“我们要进1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严谨、细致、客观、公正做好专利审查工作,立足平凡岗位建功立业,争做优秀的审查员,在专利审查工作岗位上谱写无私奉献的青春乐章。”申长雨的期望,在新审查员中引起强烈反响,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新审查员代表张恒超的一席话,代表了新审查员们的心声:“我们一定要以申长雨局长的要求为指导,努力学习,勤于思考,强化责任,认真工作,在工作中做到尊重法律、尊重申请人,努力做好本职工作,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8个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共授权发明专利21.9万件,同比增长48%;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4.7万件,同比增长25%;授权外观设计专利30.2万件,同比增长34%。这些数字的背后,凝聚着众多专利审查员的辛勤和汗水,更体现着国家知识产权局重视专利审查能力和审查员队伍建设的显着成绩。

“希望大家以今日的宣誓为新的起点,真正把誓言变成日常的行动,把承诺转化为不懈的追求,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专利审查员。”在现场热烈的掌声中,申长雨的寄语温暖着新审查员们的心灵,化作了他们为知识产权事业不懈努力奋斗的热情。

我国首次应用人工智能辅助技术开庭审案

1月23日下午,一场非常特殊的庭审在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举行,之因此说它特殊,并不是由于案情本身有多离奇,而是由于该庭审首次应用了人工智能辅助技术,《法制日报》记者全程记录了这场庭审的神奇之处。

据悉,为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中央政法委于2017年2月6日将“刑事案件智能辅助办案系统”的研发任务交给了上海,因而该系统被称为“206系统”。这次庭审标志着该系统经过两年持续研发,已实现刑案办理从公安到检察、再到法院的全程贯通、全网覆盖,使得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有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

公平正义看得见

“请系统播放2单元入口监控视频。”

“请系统出示被告人精神病鉴定报告。”

“请系统调取相关笔录。”

……

庭审现场,法官、人民陪审员、公诉人、辩护人以及被告人、旁听席的前面都有一块显示屏,只要法官、公诉人和辩护人按需发出语言指令,“206系统”就会自动抓取相关证据出示在显示屏上。

当天审理的是一起抢劫杀人案,尽管案情略显复杂,但“206系统”出示的各类证据全面清晰。

在法庭调查即将结束时,法官指令“206系统”对全案证据进行校验,系统提示有两处瑕疵,皆为涉案扣押物缺少扣押笔录。随后公诉人应法庭要求对补正瑕疵证据的情况作了说明。

记者在现场注意到,“206系统”实现全程音字转换功能,不光精确到每1个标点符号,还能自动识别发问者和回答者的身份。

“庭审进行到哪里,文字就记录到哪里,证据展示也跟进到哪里,在今日的庭审中‘206系统’实现了全程辅助智能化、证据审查无死角,为法庭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发挥了积极作用。”上海高院信息处副处长吴海崟欣喜地告诉记者。

“人工智能技术以及电子卷宗的普遍应用,对庭审示证起到辅助作用,提高了庭审示证的效率。”来自上海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的公诉人标明。

该案审判长由上海二中院院长郭伟清亲自担任,在“206系统”启动研发时,他还是上海高院副院长。此后1年多时间里,他全程参与并见证了该系统从无到有。

“‘206系统’的研发是围绕以审判为中心来进行的,也就是说一件刑案从公安到检察、再到法院,必须步步扎实、环环规范,才能确保办成铁案。‘206系统’充当了办案人员办铁案的‘神助理’和‘神监督’,今日的庭审既是办案质量的一次检验,更是对这位‘神助理’‘神监督’的一次检验。”郭伟清告诉记者。

应用实践3个100%

俞昕是徐汇区公安分局漕河泾派出所民警,他是最早接触“206系统”的一线办案人员,他告诉记者,“刚开始接触时感觉有些陌生,由于要和原办案系统并轨运行,有些环节比较麻烦,后来慢慢熟悉了,感觉这是一项全新的‘黑科技’,现在两套办案系统已高度融合,全面应用,我们感觉越来越少不了它了。”

据了解,以前民警办案有的靠经验、靠能力,案件质量好坏不一,尤其在勘查、讯问、取证等环节,个人判断和取舍占一定的比重,难免有瑕疵或遗漏,有的问题甚至到了法院审理阶段才被发现。

而现在,在俞昕看来,“206系统”之因此“少不了”,主要在于系统内置了全国常用的102个罪名的证据标准指引,民警办案只要根据指引进行操作,就能够减少甚至消除取证过程中的瑕疵和遗漏;还有就是今年新增的“要素式讯问功能”,系统通过建立不同类案的要素式讯问模型,给民警提供讯问自动导引功能。甚至在讯问结束后,系统还会自动生成规范、全面和清晰的讯问笔录。

记者了解到,截至2018年年底,“206系统”在上海的应用基本实现了3个100%,即证据标准指引覆盖常涉罪名100%、本市常涉罪名案件录入100%、一线办案应用100%。

由于“206系统”必须横贯公检法司,上海还为此打造了专网,实现了案件在各办案机关之间的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尤其是各个阶段的案件批注得到了全面共享。

“千万别小看这些批注,它们都是办案人员的智慧结晶,更是案件推进的关键要点,它一方面能够提高‘206系统’人工智能辅助能力,还能够大大减少各办案机关的重复劳动。”吴海崟说。

纵观近些年得以纠正的重大冤假错案,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非法证据的存在;二是对证据的审查不全面、不严谨;三是办案人员个人判断存在差异性、局限性和主观性。

“‘206系统’是1个完整的刑事智能辅助办案系统,从上海的实践来看,它在各个阶段的综合运用是流畅的,也是颇见成效的。它的应用不仅辅助一线民警扎实办案,也辅助检察机关提升了审查把关和公诉的准确性、高效性,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它最终在庭审中能够辅助法官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和公正裁判,确保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惩罚、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效防范冤假错案产生。”郭伟清说。

争当世界领跑者

近两年来,上海为完成中央政法委交办的“206系统”研发任务,先后从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抽调人员400余人,合作方“科大讯飞”更是几乎倾其所有,抽调了300余名科技人员集中攻坚。

据统计,科研团队先后攻克了5大类难关,突破4类技术瓶颈问题,解决了800多个具体问题,取得了6项知识产权。截至2018年年底,上海常涉罪名的刑案办理已实现从立案、侦查、报捕到起诉、审判的全线运行,公安机关累计录入案件2.48万余件,检察院批准逮捕8811件,检察院审查起诉7442件,法院收案4812件,法院审结3438件。

除此之外,根据中央政法委统一部署,2018年5月起,“206系统”还在全国多个省市开展试点工作,目前进展顺当。

上海市法学会党组书记、会长崔亚东是“206系统”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两年前,他还在上海高院院长任上就亲自担任了“206系统”工程领导小组组长,在研发过程中,他事无巨细事必亲躬。

“事非经过不知难,人工智能为司法改革、司法进步提供了重大历史机遇,‘206系统’的成功研发和应用实践,充分证明这项重大决策具有历史性、战略性、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它在司法领域的深度应用实现了由0到1的历史性突破,标志着我国司法公正、司法文明、司法公信力的进步与提升,为现代科学技术助力司法改革、破解司法改革难题趟出了一条新路子。”崔亚东说。

2018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18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贺信中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能,正在深刻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把握好这一发展机遇,处理好人工智能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等方面提出的新课题,必须各国深化合作、共同探讨。

过去在一些重要科技领域,中国是“跟跑者”,但在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技术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中国正在向“并跑者”“领跑者”转变。特别是人工智能在司法领域的应用,上海“206系统”的问世和应用,标志着我国正在该领域抢占先机,争当世界“领跑者”。

(来源:法制日报余东明)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