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十一五期间云南商标的发展,十一五商标规划实施成就

  
很多企业对十一五期间云南商标的发展,十一五商标规划实施成就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十一五期间云南商标的发展,十一五商标规划实施成就,希望大家能对十一五期间云南商标的发展,十一五商标规划实施成就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十一五期间云南商标的发展,十一五商标规划实施成就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十一五期间云南商标的发展,十一五商标规划实施成就

十一五期间云南商标的发展

云南商标“十一五”规划———扩大商标宣传面;提高注册商标的数量和质量,注册商标申请量年均增幅5%以上;推进实施商标战略,力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达到15件以上,云南省著名商标突破500件,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件以上。“十一五”期间可分为2006—2007年的滞缓期,2008—2010年的高速发展期两个阶段:到2007年底,云南省有效申请注册商标数累计达25474件。其中有中国驰名商标7件,云南省著名商标523件。“宣威火腿”“普洱茶”“文山三七”“呈贡宝珠梨”“罗平小黄姜”“富源魔芋”“富源大河乌猪”“昭通天麻”“蒙自石榴”等9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核准申请注册。应该说,云南省的商标事业起步晚、底子薄,尽管奋起直追,但与全国其他省市比较,差距显著。2006年云南省百强企业中,有51户企业的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但拥有驰名商标的企业仅有4户;云南省有上市企业26户,其中,仅有1户拥有驰名商标。至2008年,全国31个省市区共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35件,而云南仅有7件(“红塔山”“云烟”“云南白药”“斗南花卉”“红河卷烟”“蝶泉牛奶”“滇虹康王”),仅高于宁夏、甘肃、新疆、西藏,排名倒数第五。“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商标工作极不寻常的5年。其间,有几个重要的、标志性的发展阶段,特别是2008年6月国务院颁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以来,国家工商总局大力推进商标战略实施。2008年6月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其中,《商标战略研究报告》关于我国商标事业取得的成就、国外商标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方向、我国商标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商标战略的总体规划(包含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以及实施商标战略的主要措施等贯彻落实,推动了云南省商标战略的提出和加快实施。2008年7月1日,云南省政府召开了“云南省推进商标战略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李江同志亲自做报告,对推进云南商标战略做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2008年8月29日,省政府发布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商标战略工作的实施意见》,进1步明确了推进商标战略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提出到2012年,力争全省有效申请注册商标总数达到5万件、云南著名商标1000件、中国驰名商标40件,驰名商标总数位居西部省区前列。省政府推进商标战略工作会议的召开,把商标战略上升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各州(市)党委政府积极行动,狠抓落实,形成了争先恐后推进商标战略的良好局面。2009年是云南省全面推进商标战略实施的第2年。2009年云南省新申请注册商标8557件,有效申请注册商标总数达到27000件;2010年是云南省实施商标战略的丰收年。截至2010年底,云南省累计有效申请注册商标总数达到近41万件。2008年获准认定中国驰名商标3件,2009年又获准认定5件,2010年又获准认定5件,云南省拥有的驰名商标总数达到20件。2008年新申请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截至2010年底,拥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件。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云南省共有“宣威火腿”“普洱茶”“文山三七”等18个地理标志商标被核准申请注册,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出现了“公司+商标+基地(农户)”等新型产业化经营模式,成为农村经济1个新的增长点。2008年新认定云南省著名商标170件,2009年认定云南省著名商标170件,2010年认定云南省著名商标209件,云南省著名商标总数达到957件。以“十一五”期间来总结,“2006—2010年5年间,全省商标核准申请注册数累计达到32万件,比‘十五’期间累计1万件的申请注册量翻了两番;全省注册商标申请量12万件,有效申请注册商标总量达41万件;5年间,全省新获准申请注册‘昭通天麻’‘富源魔芋’‘墨江紫米’‘大姚核桃’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4件,使云南省拥有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数达到18件;5年间,全省共开展五届云南省著名商标认定活动,新认定著名商标665件,截至2010年年底,有效期内的著名商标957件;5年间,全省各级公司管理系统共查处各类侵犯商标权案件4210件,案值435206万元,罚没金额243922万元”,商标专用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省工商局不断强化商标行政保护工作,严厉查处商标假冒侵权行为,维护商标专用权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还与西部11省、市、自治区及泛珠区域8省、自治区工商局共同签订了有关商标行政保护协作协议,协同加强对相互之间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保护,扩大对我省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的保护范围,加大了保护力度。截至“十一五”期末的2010年12月底,云南省拥有有效申请注册商标41万件,著名商标总数达到957件,中国驰名商标总数20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总数达到18件。为促进云南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也有力地促进了云南省商标“十二五”规划的有效实施。截至2012年6月30日,云南有效申请注册商标总量达到65万件,省著名商标达1177件、驰名商标45件、已申请注册和初步审定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52件。全省有效申请注册商标仅占全国总量的126%,驰名商标占全国总量的12%,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占全国总量的33%。与2008年年底相比,云南省申请注册商标增长了13倍,驰名商标增长了54倍,著名商标增长了085倍,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增长了42倍。

十一五商标规划实施成就

在1979年我国恢复注册商标制度之初,云南省的注册商标数量仅为343件,经过“十五”“十一五”十年的努力,云南省商标工作先后实现了中国驰名商标、云南省著名商标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个“零的突破”。从1979年恢复注册商标以来,截至2005年底,云南省商标注册申请数累计近4万件,核准申请注册约2.5万件。“十五”期间,云南省的商标注册申请数每一年都在2000件以上,5年累计近2万件,核准申请注册超过1万件,均占1979年以来累计商标注册申请数和核准数的一半;截至2005年底,有效申请注册商标数约2.1万件,仅“十五”期间,云南省的申请注册商标数量就超过了1万件,占了云南省累计有效申请注册商标数的一半以上。截至2005年底,云南省的商标事业仍处于全国的下游,全省有效申请注册商标约2.1万件,不到全国总量的1%,西部地区的11%;云南省的驰名商标4件(“红塔山”“云烟”“云南白药”“红河”),而东部的浙江省有驰名商标45件,中部的河南省有13件,西部的重庆市有1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福建省有20件,河南省有7件,作为传统农业省份的云南仅有4件(“文山三七”“宣威火腿”“普洱茶”“呈贡宝珠梨”);著名商标,四川省有504件,云南省有317件。云南省从2003年开始评审著名商标,至2005年已三届,共计评出317件,占全省有效申请注册商标的1.5%。从以上可看出,云南省拥有的有效申请注册商标数、驰名商标数、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数、著名商标数与外省尤其是东部地区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与2005年底上海的情况相比,上海已拥有50项中国名牌、422项上海名牌、40件中国驰名商标和318件上海著名商标,还有8项列入了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上海有效申请注册的商标已经达到8.7万件。可见,云南省与东部地区的差距可非一般。2005年云南省人民政府成立了由37个成员单位组成的云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制度工作小组,并于2007年全面推进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和相关战略制定工作,云南省工商局负责《云南商标战略研究》。2007年5月,云南省《“十一五”知识产权规划》提出:制定和实施1个战略———云南省知识产权战略。按照云南省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部署,拟定云南商标战略研究等12个研究专题。云南省工商局负责《云南商标战略研究》,按照阶段性目标和措施,及时组织战略的推进实施,促进我省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和知识产权事业全面发展。2008年6月5日,国务院印发《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其中,《商标战略研究报告》关于我国商标事业取得的成就、国外商标制度的变革和发展方向、我国商标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商标战略的总体规划(包含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目标)以及实施商标战略的主要措施等贯彻实施,推动了云南省商标战略的提出和推动实施。2008年7月1日,云南省政府召开了“云南省推进商标战略工作会议”,省委常委、副省长李江同志,对推进云南商标战略做出了全面的安排部署。2008年8月29日,省政府发布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商标战略工作的实施意见》,进1步明确了推进商标战略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等,成为云南省商标战略的规范性文件。《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商标战略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到2012年,力争全省有效申请注册商标总数达到5万件、云南著名商标1000件、中国驰名商标40件,驰名商标总数位居西部省区前列的战略目标。2009年是云南省全面推进商标战略实施的第2年,至2010年,商标战略获得显著成效。2008—2010年底,云南省有效申请注册商标总数已经达到4.1万件,中国驰名商标20件,云南省著名商标957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8件。这为云南省进1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打下良好基础,也为“十二五”规划明确商标战略目标提供了坚实基础。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