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危机事件处理原则
商标危机事件处理原则如下。1.快速反应原则以最快的速度启动危机处理计划,力争在24小时内将处理结果公布,假如危机发生时不能在24小时内对其作出反应,就会造成信息真空,让各种误会和猜疑产生。2.积极主动原则任何危机发生后,都不能回避和被动性应付,而要积极地直面危机,有效控制事态。可任命专门负责的发言人,主动与新闻界沟通,并且可开辟高效的信息传播渠道。互联网的高度发达使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传播的源头,任何一点侥幸都有可能成为灾难。3.真诚坦率原则“家丑不可外扬”是中国固有的1个观念,这种观念被应用到企业危机管理中则会造成比危机本身更为严重的影响,企业不但继续受到危机的影响,并且还会出现诚信危机。通常情况下,任何危机的发生都会使公众产生种种猜测和怀疑,有时媒体也会夸大事实。危机商标要想取得公众和新闻媒介的信任,必须采取真诚、坦率的态度。由于越是隐瞒真相越会引起更大的怀疑,态度不端正也会引起公众的反感。4.统一口径原则危机处理必须冷静、有序、果断,指挥协调统一,宣传解释统一、行动步骤统一,而不可失序、失控,否则只能造成更大的混乱,使局势恶化。5.全员参与原则搞好内部公关,以争取内部员工的理解。企业员工不是危机的旁观者,而是参与者,做到“群防群治,群策群力”。让员工参与危机处理,不仅能够减轻企业震荡,并且能够发挥其宣传作用,减少企业内外压力。6.人道主义原则危机在许多情况下会造成人身财产损失。即使其不应当要求企业负责,企业也应本着人道主义的原则,对造成的财产损失给予相应的补偿,对造成身体伤害的人员及时救治。7.权威证实原则假如危机事件中确实存在误解与不实,应在真诚坦率的原则下,通过权威部门的数据说明问题,争取公众的理解。
商标危机事件的发生
商标事件是导致商标危机的事件。把事件和危机区分开来,是由于往往在事件发生之后,危机并不一定马上发生,从事件到危机,中间还有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企业必须及时地、正确地为事件作出回应,以防止事件演化为危机。首先,商标事件最早可能是由一些员工、学者、政府机构、媒体或专家发现并公布于众的,可能带来潜在影响的那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和事件迟早也会引发公众要求企业做出回应。假如企业的回应直接、坦率,就通常会引发其他相关部门的针对性举措。其次,当企业着手采取行动而该行动的结果又会对其他利益团体产生影响的情况下,商标事件的各种因素就基本明确了下来。某些利益团体对事件的了解和关注要求相关各方就此采取行动。事件的框架被明确之后,冲突就会随之出现。因此,商标事件在早期可能具备继续发展成为重大事件的潜力。可是,在这个阶段的事件,还不足以引起媒体和公众的足够重视,尽管有些专业人士已经开始意识到了它们的存在。然而这个阶段事件还没有成型,缺乏足够的证据证明外部介入的合理性,一些团体通常已经开始让公众相信他们所关注的商标存在着某些问题,并且向该商标的权威人物或组织寻求支持。这个情况下,企业开始发现,冲突爆发的可能性已经存在。假如商标问题在发生以前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那么,冲突迟早要爆发,首当其冲的就是相关利益人或团体的利益。事件主要有两种类型:基于事实的和基于虚构的。有些事件的内容是事实上发生的,而有些事件的内容仅仅是虚构的。无论事件以何种形式发生,总会存在一些潜在问题,这就要考虑事件是源于企业因素还是外界因素。企业因素和外界因素有时很难区分,一般情况下,企业能够判断事件是基于事实的还是虚构的,也能够认定事件是源于企业因素还是源于外界因素,但公众对事件的判断往往不够真实,他们偏向于认为事件就是事实,并且源于企业因素。这些因素归类如下。1.顾客直接受到伤害无论是企业的潜在问题还是外界的故意陷害造成对顾客的伤害,企业都要承担一定的责任。2.媒体报道媒体调查,可能源于顾客受害事件的披露,也可能源于媒体对一些社会现象的重视。假如顾客在使用产品时并没有发现质量问题,那么被报道出来的问题往往是源于产品的信任属性。媒体还经常对企业的行为进行报道,而这些报道的内容有可能引起相关利益者的重视。3.检测发现政府有关部门会定期对某一类产品进行抽样检测,以确保产品的质量符合国家的有关政策,从而保护消费者的利益。被检测的属性多为产品的信任属性,例如CCTV的《每周质量报告》。4.企业主动坦白由于产品责任方面的法律,企业会对已经销售出去的产品进行检测,如发现安全方面的问题,企业会主动坦白。这种事件多发生于汽车行业中。5.社会团体的压力企业有时不得不面对社会团体的压力,社会团体可能会强烈抵制某产品或使用某些原料的产品。不管是不是企业的责任,假如社会团体认为企业错了,那么企业就确实“错”了。6.社会环境的转变有时,社会环境的转变会让1个商标发生危机。如1个地区查出了猪口蹄疫,即使当地的火腿企业没有使用当地的猪肉,公众对其质量的信任度也会一路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