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企业资质新规定2022
(一)资质分类分级减少
建筑业企业资质分为施工综合资质、施工总承包资质、专业承包资质和专业作业资质 4 个序列。
1、施工综合资质不分类别和等级;
2、施工总承包资质设有13 个类别,分为 2 个等级(甲级、乙级);
3、专业承包资质设有18 个类别,一般分为 2 个等级(甲级、乙级,部分专业不分等级);
4、专业作业资质不分类别和等级。
(二)考核建筑企业注册建造师人数
1、施工综合资质要求:具有一级注册建造师 50 人以上。其中申报施工综合资质的2 项施工总承包甲级资质对应专业的一级注册建造师均不少于 20 人。
2、施工总承包甲级企业:具有建筑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 10 人以上。(2)技术负责人具有 10 年以上从事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经历,且为建筑工程专业一级注册建造师;主持完成过 1 项以上本类别等级资质标准要求的工程业绩。
3、施工总承包乙级企业:具有建筑工程专业注册建造师 5 人以上。(2)技术负责人具有 5 年以上从事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经历,且为建筑工程专业注册建造师;主持完成过 1 项以上本类别工程业绩。
企业建造师对人员要求越来越趋向于高需求市场,鼓励持证上岗,进一步打击没有真材实料含有水分的“建造师”,培养建造师建造师人证合一,实干项目经验足够,也是对企业工程质量的一大保障。
(三)加大对企业技术负责人的考核
全部技术负责人由建造师担任,且有技术管理工作经历,取消高级职称人员做技术负责人的要求,同时要求作为技术负责人的建造师要有对应的业绩。
(四)增加建筑增值税考核指标
建筑施工总承包甲级和专业承包甲级资质标准中,均增加了企业近3年上缴的建筑增值税额考核指标。
(五)取消对职称人员和技工人员要求,为企业减负
(六)对企业人员:建造师和技术负责人有年龄和社保缴纳要求。
(七)部分工程业绩变高:建筑工程总包甲级、铁路总包甲级
(八)资质延续需满足工程业绩要求
最新建筑工程资质新规定
一、建筑施工 工程总承包 资质数量未变,仍为12个。 二、专业承包资质有原来的60个变为36个。 三、劳务分包资质不再分类别和等级。 四、工程业绩定义发生变化:申请资质企业依法承揽并独立完成的工程业绩。 五、“企业主要人员”年龄限60周岁以下,且企业主要人员包含了“建造师、技术负责人、职称人员、岗位证书人员、中级工及技术工”。 六、所有的资质名称中去掉“企业”两个字。 七、资质标准对企业资产考核的要求不在包含“注册资本”,只对“净资产”提出要求,且要求都比以前标准有所提高。 八、 建筑工程总承包 特级资质标准不包含在本标准中。 九、资质标准不在对企业经理、总工程师、总会计师进行要求,只对技术负责人提出要求。 十、企业对人员的要求中增加“岗位证书人员”、“中级工技术工”等的数量要求。 十一、工程业绩中施工类型减少(将部分类型合并),同时对类型数量要求减少。 十二、建筑施工工程总承包资质名称变化统计 1、“房屋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变为“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 2、“冶炼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变为“冶金工程总承包资质” 3、“化工石油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变为“石油化工工程施工总承包资质” 4、“机电安装工程施工总承包企业资质等级标准”变为“机电工程总承包资质”
建筑工程资质办理
建筑工程资质办理的条件如下:
1、在办理建筑资质以前,企业要先有工商局注册的公司营业执照、企业章程等文件;
2、企业还需要准备申请资质标准的人员,比如建造师、岗位技术人员的数量、学历、专业证书等要符合要求;
3、企业在申请建筑资质的时候,只能从最低等级的建筑资质开始办理,就是只能办理三级建筑资质。如果企业以后想要承包更大的工程项目,可以一步一步的升级;
4、每个地区的建筑资质办理都会受到当地政策的影响,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因此企业最好了解清楚政策以后再办理。
四、办理建筑资质条件的限制因素:
1、符合申请公司的资质等级标准;
2、办理建筑资质要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并且按照规定程序批准设立的机构;
3、申请资质的公司是能够独立承担责任、自己负责盈亏、实行独立核算的独立法人。
国家对建筑资质的新政策
法律分析:建筑业企业施工劳务资质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由企业注册地设区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办理备案手续。企业提交企业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办公地址、法定代表人姓名及联系方式、企业净资产、技术负责人、技术工人等信息材料后,备案部门应当场办理备案手续,并核发建筑业企业施工劳务资质证书。企业完成备案手续并取得资质证书后,即可承接施工劳务作业。对于按照实行告知承诺方式改革的许可事项,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应当明确实行告知承诺制审批的资质目录,制定并公布告知承诺书格式文本、告知承诺内容、核查办法和办事指南。对通过告知承诺方式取得资质证书的企业,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经核查发现承诺不实的,依法撤销其相应资质,并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逐步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政府信息资源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管理,加强互联网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建设,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提高政府信息公开在线办理水平。
第九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行政机关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并提出批评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