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施工资质延期政策(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延期)

  
很多企业对施工资质延期政策(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延期)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施工资质延期政策(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延期),希望大家能对施工资质延期政策(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延期)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施工资质延期政策(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延期)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施工资质延期政策(建筑施工企业资质延期)

资质延期应提前几个月

法律分析:通常来说,施工企业应当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到期前延长资质,并提前60天办理资质延续的手续。超过资格证书有效期的,就不能办理延期手续,只能重新申请资格。无论设计资质或者工程资质有效期都是五年,有效期都是在证书上写清楚的,要仔细阅读,所以成功申请了工程设计资格证书,就需要管理和维护,如果快要到时间了,施工资质企业需要提前至少60天办理延续。

法律依据:《工程监理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第十三条 资质有效期届满,工程监理企业需要继续从事工程监理活动的,应当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60日前,向原资质许可机关申请办理延续手续。

对在资质有效期内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标准,信用档案中无不良记录,且专业技术人员满足资质标准要求的企业,经资质许可机关同意,有效期延续5年。

第十四条 工程监理企业在资质证书有效期内名称、地址、注册资本、法定代表人等发生变更的,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后30日内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

涉及综合资质、专业甲级资质证书中企业名称变更的,由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办理,并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前款规定以外的资质证书变更手续,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办理。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设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3日内办理变更手续,并在办理资质证书变更手续后15日内将变更结果报国务院建设主管部门备案。

建筑施工资质如何办理延期

申请时间周期

一般来说,企业只需要在资质到期之前提交申请就可以(提前一个月)。但是,由于各地实际情况有出入,可能对建造师等人员证书需要进行重新审核,也可能涉及到建造师的转注册等情况,所以我们一般都建议企业最好提前半年就开始准备。

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一般来说,建筑企业在申请资质延期时,相关部门都会检查资质有效期内是否遵循有关法则、法规、规章、技术标准,诚信档案中是否有不良行为记录,且注册资本金、专业技术人员是否满足资质标准的公司。

所以,一般需要提供以下资料:

1、《建筑业企业资质申请表》一式一份及电子文档;

2、企业组织机构代码证书副本复印件;

3、《营业执照》正副本复印件;

4、建筑业企业资质证书正本复印件;

5、申报资质上一年度或当期的财务审计报告复印件;

6、标准要求的厂房证明,属于自有产权的出具产权证复印件;属于租用或借用的,出具出租(借)方产权证和双方租赁合同或借用协议的复印件;

7、标准要求的主要设备购置发票;

8、安全生产许可证复印件;

9、中级及以上职称人员的身份证明、职称证(学历证明)复印件;

10、现场管理人员的身份证明、岗位证书复印件;

11、技术负责人身份证明、执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或技能证书;

12、技术工人的身份证明、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复印件;

13、企业主要人员申报前3个月的社会保险证明。

施工资质到期怎么办理

法律分析:在建筑资质证书有效期届满前60日内,施工企业可向资质许可部门申请资质延期。. 1 对于有效期内符合有关规定且武器档案中不存在不良记录的公司,以及注册资本或专业技术人员是否符合资质标准,经相关资质审查后千万不要等到资质证书已经到期后才开始考虑这种问题,资质证书在到期前3个月左右,建筑公司就应该筹备资质延期手续的办理工作。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第六条 建设单位应当向施工单位提供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广播电视等地下管线资料,气象和水文观测资料,相邻建筑物和构筑物、地下工程的有关资料,并保证资料的真实、准确、完整。建设单位因建设工程需要,向有关部门或者单位查询前款规定的资料时,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及时提供。

第七条 建设单位不得对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等单位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不得压缩合同约定的工期。

第八条 建设单位在编制工程概算时,应当确定建设工程安全作业环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费用。

第九条 建设单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单位购买、租赁、使用不符合安全施工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消防设施和器材。

第十条 建设单位在申请领取施工许可证时,应当提供建设工程有关安全施工措施的资料。

依法批准开工报告的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应当自开工报告批准之日起15日内,将保证安全施工的措施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