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发展史

  
很多企业对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发展史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发展史,希望大家能对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发展史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发展史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发展史

商标初始兴趣混淆的发展史初始兴趣混淆在1962年之后并未成为美国司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初始兴趣混淆逐渐成为商标理论和实务中的重要话题。自1999年美国第九巡回法院率先将初始兴趣混淆运用到网站元标签上以后,该理论迅速延伸到域名和网络广告等方面的商标纠纷案中,成为商标理论的新宠儿。初始兴趣混淆的发展史目前,对初始兴趣混淆的探讨和运用,主要集中于美国法院和美国学者。美国第七巡回法院将初始兴趣混淆定义为:有关产品或服务的混淆,尽管该种混淆最终被消除,但并不能消除已经发生的侵犯商标权责任。另1个法院指出,初始兴趣混淆是一种构成侵犯商标权的混淆,即潜在的消费者由于在后使用者的商标与在先使用者的商标相似而对在后使用者的商品产生初始兴趣,尽管消费者在购买时并没有发生实际的混淆。美国商标法权威托马斯?麦卡锡认为,以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方式擅自使用别人商标,不管是否发生相应的销售行为,都可能导致初始兴趣混淆。尽管对初始兴趣混淆的各种表述不尽相同,但表达的内容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消费者在找寻某特定商标所有人的产品,结果由于竞争者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而使他对竞争者的产品产生了最初的兴趣,即使消费者可能最终认识到该产品并非他最初想要找寻的产品,他还是可能会与竞争者发生交易,这种导致消费者对竞争者产品产生最初兴趣的混淆就是所谓的初始兴趣混淆。通过这种方式,竞争者劫取了商标所有人的潜在顾客,即便消费者很快认识到竞争者的真实身份,甚至因此而没有发生交易行为,竞争者仍然不正当地获得了商标权人在其商标上凝聚的商誉,竞争者因此构成侵犯商标权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