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ISO14001:2015标准中的领导作用,ISO14001:2015标准中的支持

  
很多企业对ISO14001:2015标准中的领导作用,ISO14001:2015标准中的支持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ISO14001:2015标准中的领导作用,ISO14001:2015标准中的支持,希望大家能对ISO14001:2015标准中的领导作用,ISO14001:2015标准中的支持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ISO14001:2015标准中的领导作用,ISO14001:2015标准中的支持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ISO14001:2015标准中的领导作用,ISO14001:2015标准中的支持

ISO14001:2015标准中的领导作用

ISO14001:2015标准中的“领导作用”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专门增加了“领导作用一章,体现了“

领导作用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同时在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

标准的框架结构图中,将“领导作用放在了中心位置。它与管理体系的“策划

、“支持和“运行、“绩效评价以及“改进四大部分均紧密联络,也

体现了领导作用在环境管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领导作用在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实施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领导的参与和重

视是1个组织环境管理体系成功实施的关键。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几个条款中,对领导作用专门提出了要

求,如下:

5.1领导作用与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证实其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的领导作用和承诺,通过:

a)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

b)确保建立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并确保其与组织的战略方向及所处的环境相

一致;

c)确保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d)确保可获得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e)就有效环境管理的重要性和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的重要性进行沟通;

f)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g)指导并支持员工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做出贡献;

h)促进持续改进;

i)支持其他相关管理人员在其职责范围内证实其领导作用。

5.2环境方针

最高管理者应在明确的环境管理体系范围内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方针。

5.3组织的岗位、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部分配并沟通相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

最高管理者应对下列事项分配职责和权限,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9.3管理评审

最高管理者应按计划的时间间隔对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进行评审,以确保其持续

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

根据标准的上述要求,最高管理者在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中承担的责任是

非常重要的,所起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他要确保所建立的环境方针与组织的战

略方向及所处的环境相一致,要确保将环境管理体系要求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要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要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预期结果等。能够说

,1个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是否能成功实施,主要责任在最高管理者。

为便于理解,现将最高管理者在环境管理体系实施中的主要任务和作用,归纳为

下列几个方面加以论述。

一、分析组织所处的环境,明确环境管理的任务

在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体系中,首先最高管理者要根据ISO14001:2015环境管理

体系标准“4.1理解组织以及所处环境和“4.2 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的

要求,主持对组织外部问题和内部问题的分析,并了解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结

合组织的战略方向,明确本组织建立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主要任务和目标以及本

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这是成功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

二、建立并实施环境方针和环境目标,提高环境绩效

最高管理者应建立、实施并保持环境方针,并确保环境方针符合组织的宗旨和组

织所处的环境。环境方针应体现组织的战略方向,并应为制定环境目标提供框架

环境目标的制定应符合环境方针的要求,特别是要体现环境方针中履行合规义务

,保护环境以及持续改进环境绩效的承诺。

最高管理者应组织各级领导和全体员工努力实现环境目标,以确保不断提高组织

的环境绩效。

三、分配环境管理的职责和权限

1个管理体系的成功实施必须职责明确。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在组织内部分配相

关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包含高层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

环境管理体系涉及到的领域包含:环境保护、能源使用、原资料和自然资源的使

用、产品(或服务)的研发设计等,最高管理者首先要在高管层中分配与上述领

域相关的、高层管理者的职责和权限,以确保本组织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符合标

准的要求。

确保本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符合标准的要求,必须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工的共

同努力,无疑,各级领导也起着重要作用。本标准各个条款的要求,包含:策划

、支持、运行、绩效评价等方面的要求,均需各级领导特别是最高管理者组织带

领员工来实现。

四、确保实施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最高管理者应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所需的资源,这些

资源包含:人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和基础设施等。其中人力资源的选配,要

符合环境管理体系标准7.2中规定的要求,确保对组织环境绩效和履行合规义务

的能力有影响的人员都具备该岗位所需的能力。

五、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各级管理者,特别是最高管理者,应将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融入组织的业务过程

,绝不能形成“二张皮的现象。将环境管理体系所要求的管理内容,融入组织

的日常工作中,包含所策划的措施的实施,环境目标的实现,运行控制和绩效评

价等方面的工作,使环境管理体系的要求融入组织各层次、各职能的日常工作中

六、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标准“5.1领导作用与承诺中规定:最高管理者

应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负责,并确保环境管理体系实现其预期结果。

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是指:实现策划的活动和取得策划的结果的程度。环境管

理体系预期结果应包含:提升环境绩效、履行合规义务以及实现环境目标。

要保证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实现环境管理体系的预期结果,组织的最高管

理者必须全面实施环境管理体系的各个条款的要求,并应严格按照标准“9.1监

视、测量,分析和评价的要求,实施监视、测量,并分析和评价其环境绩效和

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此外,为确保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最高管理者

应按标准要求定期进行管理评审。

假如组织的最高管理者能认真完成上述各项工作,并带领各级管理人员和全体员

工,认真满足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各项要求,可确保本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实现

其预期结果,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并提高组织的环境绩效,使ISO14001

:2015环境管理体系在本组织得到成功实施。

ISO14001:2015标准中的支持

ISO14001:2015标准中的支持

7支持

7.1资源

组织应明确并提供建立、实施、 保持和持续改进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资源。

理解要点:

1)资源是环境管理体系以及建立、实施和持续段进其有效性的必要条件,也与

组织持续满足法律法规要求,控制相关风险有关,

因此资源管理是环境管理体系的1个重要组成部分。

2)组织应明确并提以下方面所需的资源:

a)实施、保持环境管理体系并持续改进其有效性。不论是新建,还是改进环境

管理体系以及过程,均必须相应资源支持,如对人员能力的培训和开发;

b)为了能够持续满足环境法律法规要求,适应不断转变的内外部要求,控制环

境风险,均必须相关资源支持,如污染预防和保护环境方面的投入。

管理者应确保提供环境管理体系的实施与保持所需的必备资源,包含人力资源、

专项技能、基础设施、财力及物力等各方面,还应有相应的技术支持。

7.2能力

组织应:

a)明确在其控制下工作,对组织环境绩效和履行合规义务的能力有影响的人员

所需的能力;

b)基于适当的教育、培训或经历,确保这些人员能够胜任工作;

c)明确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培训需求;

d)适当时,采取措施以获得所必需的能力,并评价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

注:适当措施可能包含,例如:向现有员工提供培训和指导,或重新委派其职务

;或聘用、雇佣胜任的人员。

组织应保留适当的文件化信息作为能力的证据。

理解要点:

该条款要求组织应明确的培训的需求,确保相关的人员都经过培训。培训应满足

组织相关人员的意识与能力的要求,达到预定的培训效果。

标准强调了组织应明确与其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培训需求,不同层次

的人员,其需求是不同的,要求与重大环境影响有关的所有人员都应经过相应的

培训或采取其他措施来满足这些需求。这就要求组织识别环境因素时,将重要环

境因素与组织的活动、相关的工作岗位联络起来。

例如,某公司将危险化学品意外泄漏作为重要环境因素,那么与危险化学品有关

的岗位就包含:采购、仓库管理、运输部门、使用、废弃化学品管理等。应针对

不同的管理、技术、操作人员的培训需求,明确和提供不同的培训内容。如对环

境管理体系内审人员应进行有关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培训,确保审核过程的客观

、有效。对于在污水处理厂水质监测的人员就应了解监测的方法与实验操作规定

,并比较数据,确保能及时发现水处理过程中的不合格现象。满足这些需求的手

段能够是培训,也能够是其它手段、如招骋等。

适当措施可包含提供培训、指导或调动当前从业人员;或另聘用或签约有能力的

人员等。

组织应保留适当的文件化信息作为能力的证据。

7.3意识

组织应确保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意识到:

a)环境方针;

b)与他们的工作相关的重要环境因素和相关的实际或潜在的环境影响;

c)他们对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的贡献,包含对提高环境绩效的贡献;

d)不符合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包含未履行组织的合规义务的后果。

理解要点:

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是这一条款的要求。不少环境问题的产生是环境意识不高、

缺乏严格的规定或不按照程序的规定操作引起的,因此,通过有效的培训过程,

使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认识到:

(a)严格执行环境方针和有关程序的重要性;

(b)不符合程序规定的潜在后果;

(c)在环境绩效方面能否在本岗位改进提高;

(d)在环境管理体系方面能够做出的贡献;

(e)与本岗位相关的重要环境因素以及相关的环境影响。

7.4信息交流

7.4.1总则

组织应建立、实施并保持与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内部与外部信息交流所需的过程

,包含:

a )信息交流的内容;

b)何时进行信息交流;

c)与谁进行信息交流;

d)怎样进行信息交流。

策划信息交流过程时,组织应:

——考虑其合规义务;

——确保所交流的环境信息与环境管理体系形成的信息一致且真实可信。

组织应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交流做出响应。

理解要点:

信息交流使组织能够提供并获得与其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包含与其重要环

境因素、环境绩效、合规义务和持续改进建议相关的信息。信息交流是1个双向

的过程,包含在组织的内部和外部。

组织在建立其信息交流过程时,应当考虑内部组织结构,以确保与最适当的职能

和层次进行信息交流。采用一种方式可能就足以满足多个不同相关方的需求,而

对于个别相关方提出的特殊需求,可能必须多种信息交流方式。

组织所接收的信息可能包含相关方对组织环境因素管理有关的特定信息的需求,

或可能包含对组织实施管理的方式的总体印象或看法。这些印象和看法可能是正

面或是负面的。若是负面看法(例如:投诉),则重要的是组织要及时给出清晰

的回复。对这些投诉进行事后分析能得出有价值的信息,可用于找寻改进环境管

理体系的机会。

信息交流应当具有下列特性:

a)透明化,即组织对其获得报告内容的方式是公开的;

b)适当性,以使信息满足相关方的需求,并促使其参与;

c)真实性,不误导那些相信信息报告的人员;

d)事实性、准确性与可信性;

e)不排除相关信息;

f)使相关方可理解。

本条款要求组织对与环境因素和环境管理体系有关信息进行管理,保证内部与外

部信息能够畅通有效的交流,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外部信息还应做到有序的、文

件化信息的接收、处理与答复。

这里讲述的信息指与环境因素及环境管理体系有关的信息,如与环境因素有关的

法律改变了、生产工艺调整后废水成分的转变,有关化学物质的毒性、安全数据

;环境管理实施中的困难等等都可成为环境信息交流的内容。

7.4.2内部信息交流

组织应:

a)在其各职能和层次间就环境管理体系的相关信息进行内部信息交流,适当时

,包含交流环境管理体系的变更;

b)确保其信息交流过程能够促使在其控制下工作的人员对持续改进做出贡献。

理解要点:

内部信息交流应确保各部门、各层次间的及时有效的沟通,可体现在各层次、部

门之间的协作上,如技术部门与生产部门的合作,保证环境因素不仅得到良好控

制,并且技术经济指标也得以不断的改进,内部信息的迅速交流是体系运行的另

一项重要内容,任何信息的(停滞和不畅都可能使体系运行失效。有效的内部信

息交流能够促进每位员工为环境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做出贡献。内部信息交流包

括变更方面的信息交流。

7.4.3外部信息交流

组织应按其建立的信息交流过程的规定以及合规义务的要求,就环境管理体系的

相关信息进行外部信息交流。

理解要点:

外部交流是标准特别强调的,即组织要重视相关方的要求,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

,环境问题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环境事件的投诉增多,组织的环境形

象已成为市场竞争的必要条件。1个组织怎样对待这些问题,反应出组织对环境

的总体态度。外部信息的交流包含了对所有环境事件、环境意见的接处及反馈。

这些过程应有记录。

信息交流是双向的,应有相应的记录反映出交流的内容,并可了解对有关问题的

处理结果。

在相关环境法律法规中对信息公开都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

环境保护法》第五十五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

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

和运行情况,接受社会监督。第五十六条规定:对依法应当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

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当在编制时向可能受影响的公众说明情况,充分征求意

见。

组织在考虑就重要环境因素进行外部信息交流时,组织应当考虑所有相关方的观

点和信息需求。假如决定就重要环境因素进行外部信息交流,组织能够规定信息

的内容、交流的对象及交流的方式。进行外部交流的手段可包含年度报告,通讯

简报、网站和社区会议等。

组织应对其环境管理体系相关的信息交流做出响应。

7.5文件化信息

7.5.1总则

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应包含:

a)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化信息;

b)组织明确的实现环境管理体系有效性所必需的文件化信息。

注:不同组织的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化信息的复杂程度可能不同,取决于:

——组织的规模以及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的类型;

——证明履行其合规义务的必须;

——过程的复杂性以及相互作用;

——在组织控制下工作的人员的能力。

理解要点:

条款要求组织在建立、实施和保持环境管理体系时,形成的一整套环境管理体系

文件,包含记录,通常应包含什么内容,这些文件为组织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审核

提供了依据。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内容应足够详尽,能充分描述环境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以

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的情况,这里所指的管理体系核心要素可理解为管理的基本

要素,即:ISO14001的要求。

组织在编写环境管理体系文件时,可参考组织原有的管理体系文件,如ISO9001

体系文件。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包含环境方针、目标、范围的描述、本标准要求

的文件、手册、程序及作业指导书、表格记录、以及他文件多个层次和类型。特

别要注意的是文件还包含组织为确保对涉及重要环境因素的过程进行有效策划、

运行和控制所需的文件和记录。环境管理体系并不严格地要求组织拥有环境管理

手册,也不支持采用复杂的文件系统。

所有上述文件都是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组成部分,为了便于管理使用和外部审核

,各层 次文件间应指出查询途径。此外,环境管理体系文件应与其他体系文件

相协调,能够将环境 文件纳入其它体系文件中或引用其它文件。同时也必须提

供查询办法。

编制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的详略程度,应取决于组织的规模、产品的类型、展示其

履行手法义务的要求、过程的复杂程度、员工的素质和能力。

7.5.2创建和更新

创建和更新文件化信息时,组织应确保适当的:

a)识别和描述(例如:标题、日期、作者或文献编号);

b)形式(例如:语言文字、软件版本、图表)与载体(例如:纸质、电子);

c)评审和批准,以确保适宜性和充分性。

理解要点:

在创建和更新文件化信息时,组织应适当的确保:

a)识别和描述(如标题,日期,作者或编号等);

b)文件能够存在于各种媒体,能够是纸张、光盘或其他电子媒体、照片或样件

,或它们的组合;

c)文件在发布前应进行审批,以确保其充分性和适宜性。

7.5.3文件化信息的控制

环境管理体系及本标准要求的文件化信息应予以控制,以确保其:

a)在必须的时间和场所均可获得并适用;

b)受到充分的保护(例如:防止失密、不当使用或完整性受损)。

为了控制文件化信息,适用时,组织应采取以下措施:

——分发、访问、检索和使用;

——存储和保护,包含保持易读性;

——变更的控制(例如:版本控制);

——保留和处置。

组织应识别所明确的对环境管理体系策划和运行所需的来自外部的文件化信息,

适当时,应对其予以控制。

注:“访问可能指只容许查阅文件化信息的决定,或可能指容许并授权查阅和

更改文件化信息的决定。

理解要点:

文件化信息的控制是指对文件的批准、发放、使用、更改、报废、回收等的管理

工作。

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系统应包含所有与环境管理相关的各类文件,如手册、程序、

作业指导、操作规范、表单、环境法律、法规等。

——对文件必要时进行评审和修订,以确认其有效性和适应性。修订文件的审批

应有授权人员执行。通常由原审批人进行审批,以保证文件的连续性。

——确保对文件的更改和现行修订状态做出标识,并且对环境控制和管理起关键

作用的岗位,都能得到现行有效的文件,确保操作者按文件的规定进行操作,如

重大环境因素的岗位应按现行有效版本的规定进行操作。

——文件失效后及时将其从所有曾经发放的部门和使用场所收回,并采取必要的

销毁等措施。如法律要求有些文件失效后还应继续保留,以备必要时提供法律所

需的信息,或者出于保留知识或信息的要求不能将其销毁,对这些文件应进行适

当标识,并和有效文件能明显区别,这些文件包含环境影响的验收报告、许可证资质

、法定部门的监测报告、环保设施图纸等。

——确保对策划和运行环境管理体系所需的外来文件(如适用的法律法规和其他

要求文件)做出标识,并控制其发放。

所有文件都应字迹清楚,标明批准日期,文件修改后应标明修订日期,文件的标

识要明确,易于识别。文件要妥善保管,应根据文件的重要程度以及类型,规定

和修订文件的程序和职责。云计算逐渐进入办公系统,针对文件化信息的管理方

法应随之转变。

文件控制的目的是要组织运作有法可依,不出现由于缺乏规定而造成的环境影响

。组织应将主要注意力放在对环境管理体系的有效实施以及环境绩效上,而不应

过分追求1个繁琐的文件控制系统。

组织应确保外包过程得到控制或被施加影响,以满足环境管理体系要求。

为实施6.1、6.2中策划所采取的措施,组织应策划具体的运行控制过程,以管理

通过评价明确的重要因素、应对风险和机遇、并满足必须遵守的环境法律法规和

其他要求,运行过程的策划步骤包含:

a)综合分析组织现行的所有运行过程,如产品生产和生产辅助过程、污染治理

过程等,并评价现有过程的有效性。

b)根据评价的结果对于存在过程缺失的,则需策划1个新的过程,对于过程存

在缺陷的,则需完善该过程。

组织还应当考虑合同方或供方对组织管理的环境因素、实现目标、遵守适用的法

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能力的影响。组织应建立所需的运行控制,如形成文件的程

序、合同或与供方的协议,并就其内容与合同方和供方进行必要的沟通。

对于明确或策划的运行过程,组织应建立运行控制,以实现对运行过程的有效管

理。

运行控制是管理过程(活动)的特定方法。组织可采用多种形式实现运行控制,

如程序、作业指导、物理控制、使用经培训的人员,或综合使用上述方式。对过

程实施运行控制的类型和程度取决于过程的类型、重要环境因素、组织的风险和

机遇,以及组织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具体控制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多方

面的考虑,如运行人员的技能和经验、运行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建立运行控制的通用的方法包含:

a)选择控制方法:

b)明确可接受的运行准则;

c)必须时将程序以说明书、符号、表格、录像、照片等形式形成文件。

除了程序、作业指导书和其他控制机制外,运行控制还可包含对测量和评价的规

定,以及明确是否符合运行准则的规定。

组织可考虑通过程序提高实施控制的一致性。运行控制可能是组织管理方案的重

要组成部分。

在对承担运行控制职能的人员进行培训时,应当包含运行控制的内容,以确保运

行控制按计划实施。

运行控制一经建立,组织就应当对这些控制过程的持续应用以及有效性进行监控

并在必须时策划和采取纠正措施。

组织在建立或修改运行控制和程序时,应当考虑与其重要环境因素相关的运行,

这些过程的示例包含:

a)公用设施的运行(如能源供应、供水系统、循环系统、废物处理设施等);

b)签订合同;

c)研究、设计和开发;

d)采购;

e)产品生产和服务提供;

f)原资料处理和存贮;

g)产品存贮;

h)运输;

i)产品交付

j)用户服务;

k)资产和设施的取得、建造或改造。

在策划运行时应整体考虑输入、活动和输出,示例:

输入:

——与活动、产品和服务相关信息

——上游原资料、外包过程

——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

活动:

——策划中涉及的活动

——处理外部问题,如缓和或协调

——可持续采购

——工程控制

——内部控制

——人为因素

——维护

——控制外包等

输出:

——程序文件

——作业指导

——物理控制措施

——人员能力要求等

对每个过程建立运行准则时,应全面考虑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要求、法律法规要

求,通过准则的建立实现对过程的各个方面的全面控制。

组织应对采购产品和外包的过程进行控制,以确保组织的产品(服务)能够持续

满足要求,并实现对重要环境因素和风险的控制。

组织应识别采购产品和外包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重要环境因素和风险,制订相应

的控制要求,并将控制要求传达给供应商和过程外包方。

组织应有计划和系统地进行变更,对变更的潜在后果进行评价,采取必要的措施

,以确保符合环境法规要求,并将由变更带来的风险控制至组织可接受的范畴。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