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制,知识资产的有效运营

  
很多企业对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制,知识资产的有效运营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制,知识资产的有效运营,希望大家能对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制,知识资产的有效运营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制,知识资产的有效运营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制,知识资产的有效运营

知识经济与知识产权

当科学的发展又把我们从工业文化推进到了1个新的文化时代一一信息文化时代的情况下,传统的工业布局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此时,信息的收集、整理、存储、识别、更新、创造以及成果的结晶构成了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一一一种强大的生产力,现代的生产力已经离不开知识和技术。科学技术知识不仅成为一种经济并且变成了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人们称这种经济时代感为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法的发展和演变与科学技术进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络,科学技术进步的速度和程度决定知识创新、知识扩散的速度和程度,而知识创新、知识扩散的速度与程度又决定知识产权保护的社会必须程度和法律支持力度。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为特征的工业社会催生了对知识产品予以知识产权保护的强烈需求,促使知识产权制度得以萌生并逐步强化。作为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中传统支柱的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在工业革命过程中,通过各国国内立法和签订国际条约而逐步成型。20世纪下半叶以来,尤其是80年代以后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物工程的迅速崛起,引发了以高科技产业蓬勃发展为特征的超工业革命,这是历史上以蒸汽机的发展为标志的前工业革命和以电力技术和内燃机技术为龙头的后工业革命所无法比拟的,引来了当代的知识信息网络化、经贸活动全球化和竟争规则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使得人类对知识经济时代加强对科学科技成果转化的知识产权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产权保护范围扩大化表现为当代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不但深入并扩大保护传统的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并且将计算机程序、集成电路布图设计、商业秘密、植物新品种等纳人知识产权的陈营中,连科学发现权、发明权和其他科技成果也成为了知识产权大家庭中的新成员,几乎涉及到所有的知识产品。国际互联(Internet)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将继续拓展知识产权保护的新领地。知识产权保护标准国际化表现为各国知识产权法律的制定和修改大部分都从早期的各行其是发展到后来的求同存异,再发展到今日的趋同化。①尽管知识产权法作为国内法的性质不可更改,其地域性色彩也不可能完全彻底地消失,可是在国际经济文化、贸易联络空前密切,且客观上存在使天下一体的技术途径的知识经济背景下,各国知识产权保护标准越来越趋同于国际协调规范,而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以及组织也越来越趋向全面化、实效化和可操作性。与《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建立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相比已纳人WTO的TRIPS则已具有更大的适用范围、相当的强制力和操作性。作为一种无形的知识产品的法律保护体系,知识产权法领域所存在的1个明显的事实是,社会公众能够在权利人的法定权利界限之外,自由享受智力创造的最新成果,而不必须经过权利人的同意,甚至连报酬都能够不付。与有形资产不同,知识产品因其无形故而无法在事实上为权利人独自所控制和垄断,权利人之外的任何人都能够通过合法途径了解和掌握这项并不是由自己创造的知识产品。法律所能做的便是在一定范围和期限内赋予知识产品的创造者专有权利,与此同时,在这个范围和期限之外可被社会公众自由分享。知识经济时代是1个科学技术高度发达、文学艺术空前繁荣的时代,知识产权法固然要保护创造者的创造动机,可是也绝不可忽视人类未来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轨阶段,由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定势尚未形成,法律特别是知识产权法对先进成果的保护量呈现明显的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创造者的利益。可是假如由此并且成了强大的势力集团四处游说要求将权利保护扩至削弱甚至剥夺公众合理使用的程度,则无疑又是一种逆潮流而动的趋向了。遗憾的是,在这些背景复杂、势力雄厚的利益集团的推动下,当前涉及到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法领域,权利的扩张和延伸在诸多国内立法,区域性国际协调法甚至国际公约中都已经很明显地得到体现,而权利的限制则呈弱化迹象。如美国1995年《知识产权和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白皮书》完全突破著作权保护体系原有的平衡,将本来有助于著作权保护的技术措施的功能强制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一方面它直接威胁公众依据著作权法享有的某些使用作品的自由,如对作品的合理使用就因强有力的技术保护措施而使公众在付费前无法接触作品,另一方面,能够被用于破除技术措施的软件和硬件的生产厂商面临侵权责任的巨大威胁有可能遏制产业发展,妨碍商品流通。

知识资产的有效运营

企业利用知识产权作为谋求竞争制胜之道的另1个重要方面,是对知识产权的有效运营。通过对知识产权的运营,企业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自己的技术资产,防止或减少侵权损失,并且能够对其他企业出售技术和输出许可权,开辟新的财源,获取丰厚利润,从而促进各项资产的良性循环。正是基于这一策略,近些年,一些西方企业将知识产权管理有机地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申请专利对许多企业而言,不仅着眼于知识财产的保护,并且将知识产权与其对外扩展、产品出口紧密结合起来,使知识产权运营成为商务新策略的核心部分。在美国专利商标局每一年公布的企业专利申请注册排行榜上,IBM公司已连续八年荣登榜首。1999年仅从全球许可权输出中就获利10亿美元,在2000年公司81亿美元的总利润中,专利转让就占了17亿美元,占总利润的20%以上。微软公司仅靠品牌和软盘及软盘中蕴涵的价值,就使其资产平均每周增加4亿美元。英国电信申请的专利有13000多项,仅有四分之一应用到了自己的产品中,而通过出售专利在6个月内就创造了1400万美元的收入。知识产权运营正在成为企业增长最快的利润来源之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世界专利与许可证资质贸易收入额中,我国所占的份额不到1%。1998年,我国的这项收入是0.63亿美元,而韩国是2.60亿美元,爱尔兰是1.77亿美元,巴西是1.42亿美元,墨西哥是1.39亿美元。德国小微企业近3年向海外输出知识产权的收入增长28%,其中向第三世界国家出口增长45%,美国在2000年的知识产权出口额高达370亿美元。这些数据清楚地表明了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明显落后。这种差距将会成为束缚我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桎梏,甚至会不可避免地影响到我国的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责任感、危机感和紧迫感,在企业商务战略中赋予知识产权以应有的地位,争取在不长的时间内,使企业知识产权运营能力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