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服热线:021-8034****

处理商标使用与申请注册的关系,处理商标危机的原则(怎么申请商标)

  
很多企业对处理商标使用与申请注册的关系,处理商标危机的原则(怎么申请商标)都不是很了解,今天企业易就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处理商标使用与申请注册的关系,处理商标危机的原则(怎么申请商标),希望大家能对处理商标使用与申请注册的关系,处理商标危机的原则(怎么申请商标)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如果对处理商标使用与申请注册的关系,处理商标危机的原则(怎么申请商标)还有疑问,可查看更多内容.
处理商标使用与申请注册的关系,处理商标危机的原则(怎么申请商标)

处理商标使用与申请注册的关系

我国《商标法》第三条规定:经商标局核准申请注册的商标为申请注册商标,注册商标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第四条还规定,企业必须取得商标专用权的,应当向商标局申请注册商标。尽管《商标法》已实施十六年了,仍有不少企业对通过注册商标取得专用权不够重视,这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执法单位对申请注册商标的保护力度不够的原因,也有整个社会对《商标法》的宣传不够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不少企业家商标意识不强,重使用、轻申请注册。

这至少有3个隐患:1、当市场看好时,假冒者应运而生,难以运用法律保护自身利益;2、只顾使用,可能无意间侵犯别人商标专用权,由于该商标别人已申请注册在先;3、一旦被人抢注,巨额广告投入、辛苦建立的商标信誉,可能都是在替人做“嫁衣”,尽管也有补救措施,如异议或请求转让,但费时又费财。

在实际生活中,这方面的教训是深刻的,甚至是惨痛的。我国轮胎行业某优秀企业,产品出口欧洲,美洲、大洋洲多个国家,然而,因未能及时在这些国家申请注册,面临退出市场的危险,代价不可谓不大。为了防患于未然,在使用商标前,应当向商标局申请申请注册,待商标局核准申请注册后再使用。有的企业把商标局的《受理通知书》理解为申请注册成功是不对的,核准申请注册应以商标局发布《申请注册公告》和核发的《注册商标证》为准。也有不少企业由于不知市场前景,不愿花钱申请注册商标,这种心理似乎能够理解,但绝对是缺乏远见的做法。

企业易在15周岁生日这天创造了单日注册商标在线订单3279单行业奇迹,单日注册商标6300+件的骄人成绩,这个数字,足以打破知识产权界的吉尼斯纪录,这个数字,与全国日均注册商标申请量几乎持平,这天,企业易的全体员工加班到凌晨,顾客的信任,让企业易成为知识产权行业的互联网化转型先锋!更多申请注册商标问题尽在细软注册商标网,细软注册商标网是企业易知识产权旗下网站,专业办理注册商标、商标查询以及商标疑问的处理与解决。细软注册商标网官方网站http://www.qyyi.cn企业易24小时咨询热线02180344956

处理商标危机的原则

1.主动性原则任何危机发生后,企业不可采取回避和被动性应付的态度。当务之急是要积极直面危机,迅速采取措施阻断、控制其蔓延、扩散,有效地控制局势,挽救商标生命,为重塑商标形象,度过危机奠定基础,切不可急于追究责任而凭事态发展。2.快捷性原则对商标危机的反应必须快捷,无论是对受害者、消费者、社会公众,还是对新闻媒介,都尽可能成为首先到位者,以便迅速、快捷地消除公众对商标的疑虑。危机发生的第1个24小时至关重要,假如危机处理失去最佳时机,即使事后再努力,往往也于事无补。3.诚意性原则消费者的权益高于一切,保护消费者的利益,减少受害者的损失,是商标危机处理的第一要务。因此,商标危机发生后,企业应及时向消费者、受害者标明歉意,必要时还要通过新闻媒介向社会公众发表致歉公告,主动承担应负的责任,以显示企业对消费者、受害者的真诚,从而赢得消费者、受害者和社会公众和舆论的广泛理解和同情,切不可只关注自身商标形象是否受到损害。4.真实性原则危机爆发后,必须主动向公众讲明事实的全部真相,不可遮遮掩掩,像挤牙膏一样,那样反而会增加公众的好奇心、猜测乃至反感,延长危机影响的时间,增强危机的伤害力,不利于控制局面。仅有真实传播,才能争取主动,把商标形象的损失降低到最少程度。5.统一性原则商标危机处理必须冷静、有序、果断,指挥协调统一,宣传解释统一,行动步骤统一,不可失控、失真、失序。由于危机一般来得突然,处理时不可能事先有周密安排,需当机立断、灵活处理,才能化险为夷,扭转公众对企业包含商标的误解、怀疑甚至反感。6.全员性原则企业员工都是企业信誉、商标的创建者、保护者、巩固者,当危机到来时,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提高危机透明度,让员工了解商标危机处理的过程,并参与商标危机处理。这样,不仅能够发挥其整体宣传的作用,减轻企业震荡和内外压力,并且能够使公众通过全员参与,重新树立对企业及商标的信心。7.创新性原则世界上没有再次完全相同的危机,当然也就没有完全相同的处理手段和办法。因此,商标危机处理既必须充分借鉴成功的处理经验,也要根据商标危机的具体情况,尤其要借助新技术、新信息和新思维,进行大胆创新。

免责声明
•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